首页 要闻 县域旅游 经济观察 县区风采 最美县区 一县一品

借力冷资源 发展“热”产业——青海省大通县大力发展冷凉蔬菜特色产业

时间:2024-08-19来源 : 农民日报作者 : 孙海玲

时下,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田野流翠,成片的蔬菜和庄稼接天连地,山川大地生机勃勃。正值冷凉蔬菜大面积成熟上市之际,农家人早出晚归,忙着采摘收获,与时间赛跑,抢着将这一季的美味食材送到全国各地消费者餐桌上。

冷凉蔬菜又称为高原夏菜,是指适宜在气候冷凉地区夏季生产的蔬菜,其最适宜生长温度在17℃至25℃之间。大通县海拔高,光照充足,降水充沛,气候冷凉湿润,土壤肥沃,对于生产高原冷凉绿色蔬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近年来,大通县全县持续加大冷凉蔬菜基地建设力度,预计2024年末,全县蔬菜播种面积将达8.2万亩,产量可达24.11万吨,优质蔬菜种苗产能达3000万株,全年蔬菜综合产值将突破8亿元。如今,大通县冷凉蔬菜不仅畅销大江南北,还端上了“粤港澳”大湾区市民的餐桌,成为又一张亮丽的“绿色”名片。

抓生产 保供应

日前,记者走进大通县城关镇下寺咀村的大通荣辉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露天蔬菜基地,成片的西蓝花如同“绿色花海”连绵至地头。从这里生产的西蓝花,经过包装后,最快当天就能到达广州、福建等地市民的餐桌上。

“每年5月初种下去,7月头就能收,每天能生产1万多斤,因为是错峰种植,西蓝花的采摘期一直能持续到十月中下旬。”合作社负责人陈同斌告诉记者,今年种植560亩蔬菜,其中西蓝花占了三分之二,主要通过订单农业发往广州、福建等地。

自2015年合作社成立以来,陈同斌就在考虑种什么。“我们了解市场后得知,西蓝花价格相对稳定,且耐寒喜凉,高原上冷凉气候正好适合。经过两年的不断试验总结,最终选出了‘耐寒优秀’这个适合咱们这里气候环境的西蓝花品种。”就这样,陈同斌成了县内大面积种植西蓝花的“第一人”。

“起初种植30亩,这几年西蓝花效益不错,种植面积一直维持在300亩左右,目前西蓝花亩产3000斤左右。这两天西蓝花价格直冲每斤3块钱,我们每日平均出5吨,全年西蓝花总产量达450吨,目前已经出了一半。”站在田间,陈同斌脸上扬起一丝丰收的喜悦。

围绕提质、稳量、补链、扩输等重点,大通县集中力量建设集约、高效、规模化、专业化的冷凉蔬菜单品基地,全面推进育种育苗、分拣包装、预冷处理、保鲜仓储、冷凉配送、初精加工等冷凉蔬菜全产业链发展,全力提升“菜篮子”产品生产能力。目前,全县累计建成日光节能温室3295栋,千亩露地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6处、食用菌生产基地2处,引进蔬菜新品种10个。

“通过建基地、树样板,补短板、强弱项,全县蔬菜规模稳步扩大、效益明显提升、品质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格局。”大通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郭国寿介绍,在建基地的同时,积极引进并推广商品性好、抗病性强的黄心芹、龙牙白菜、茼蒿、豆苗等优良品种,努力打造标准化“菜园子”。

抓流通 强输出

近日,大通森田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鲜采摘的150公斤新鲜豆苗,经西宁海关工作人员的检验检疫后,于当日首次发往澳门。这是继高原冷凉蔬菜供应香港后,再次扩大“朋友圈”,首次进入澳门市场。

走进基地,成片菜田碧绿喜人,采摘收割一派繁忙景象。“这里生产的豆苗、苦菊、罗马生菜等品质柔嫩、口感好、味甘甜,深受南方消费者喜爱。”从今年6月底第一茬冷凉蔬菜成熟上市以来,公司负责人王显付就没有好好休息过。

“这两天豆苗的市场价一斤高达25元,公司在大通县一共流转了2000多亩土地,光豆苗就种植了1000余亩。”王显付告诉记者,今年公司率先完成出境蔬菜备案800亩,向粤港澳、北上广等地供应迟菜心、红莴笋、西兰苔、野菜苗、龙牙苔等品种,2024年可输出优质冷凉蔬菜500吨,优质蔬菜输出额将突破1000余万元。

种得好,更要卖得好。今年以来,大通县紧盯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经济圈、“北、上、广、深”都市圈、成渝经济圈等地高端蔬菜市场需求和商超入场标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地理优势、气候优势、资源优势和冷凉蔬菜产地优势,积极引进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蔬菜产业项目,初步构建形成了冷凉蔬菜产业集群,打造形成了一批蔬菜单品基地,培育形成了一批联农带农稳固紧密的蔬菜产业化生产经营主体。

同时,大通县大力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建设销地生鲜仓储中心、产地集配中心、农产品销售终端等流通基础设施,通过“订单生产”“定向销售”“代销代供”等多元化输出路径,预计年内输出量可突破10万吨,绿色蔬菜输出额将突破3亿元。

据介绍,目前全县累计建成规模型蔬菜冷藏保鲜库23座,储能达2.6万吨,果蔬预冷处理能力达2.3万吨,形成市级优秀“菜篮子”生产基地3处,创建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家。建成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处、乡镇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点220个、“菜篮子”产品零售网点达1200个,有力保障农产品高效流通。

在逐步推动冷凉蔬菜产业集群化过程中,大通县还逐步推动50余家现代蔬菜产业企业、120余家新型经营主体资源要素整合,促进经济主体实现“抱团式”发展,切实提高了全县蔬菜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抓项目 提品质

眼下,正是第二茬露天大白菜移栽的时节。一大早,大通县朔北藏族乡药匠台村的大通农友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许发家开着小货车来到大通县现代农业展示基地拉运大白菜菜苗。

“合作社主要种露天蔬菜,以甘蓝、大白菜为主。7月份刚上市时甘蓝一斤5毛钱,这两天能卖到1.3元,主要销往兰州、西安等地,从田间地头就拉走了,非常省心!”忙碌间隙,许发家说:“目前第一茬甘蓝已经基本销售完了,这两天我们抓紧时间移栽第二茬大白菜。已经种下去十万多株,复种面积20多亩。由于这边天气冷凉,直接移栽白菜苗,能缩短生长周期,确保十月份能上市。”

位于塔尔镇凉州庄村的大通县现代农业展示基地占地7000平方米,基地苗床上的草莓番茄、大白菜等各类菜苗嫩绿齐整,长势旺盛。据基地负责人董建宏介绍,基地每年向县内15家合作社供应蔬菜苗,露天蔬菜苗从每年的3月初开始到8月中下旬结束,全年为露地蔬菜提供1200万到1300万株菜苗,为设施温棚提供80万株菜苗。

“2023年,我们依托大通县循环式育苗设施建设项目引进了循环式育苗设备6套,与设备未安装之前相比,每年能增加繁育良种蔬菜壮苗120万株以上。”董建宏介绍,“循环运动式育苗+物联网系统+智能水肥一体机+连栋智能温室”的建设模式,成功打造出全省首例立体循环运动式育苗基地,这一模式大大提高了育苗规模。

产品好不好,市场说了算。如今大通县冷凉蔬菜在全国高端市场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占有率日益提升,之所以能挤进高端市场,靠的是标准化、品牌化。自2023年以来,大通县启动实施了覆盖全县20个乡镇的高原冷凉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累计投资达7300万元。通过项目实施,实现了冷凉蔬菜产业从人才引进、技术服务、种苗繁育、种植生产、加工仓储、品牌建设、供销流通等全链条资源要素整合。

同时,大通县采取“招商引资”“引才引智”“飞地合作”等措施,吸引了来自香港、上海、江苏、山东、甘肃等地的企业在大通谈合作、建基地、搞生产,有效提高了全县冷凉蔬菜现代化产业化发展水平。目前,项目区已经发展成为“河湟田源”“夏都蔬生”“‘老爷山’蔬菜”等青海地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核心产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

(责任编辑:李鑫)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