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县域旅游 经济观察 县区风采 最美县区 一县一品

“中国韭菜之乡”甘肃武山县韭菜种植面积达6万亩,成为致富一方的特色优势产业,请看——“武山韭菜”发展记

时间:2024-09-04来源 : 农民日报作者 : 鲁明

靠着在四个大棚里种韭菜,供两个孩子上了大学。说起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城关镇清池村村民杨彦宏一家,很多人竖起了大拇指。杨彦宏的家乡武山县是“中国韭菜之乡”。近年来,该县持续推进韭菜规模化生产,狠抓科学化种植,加强品牌化建设,加快产业化营销,韭菜生产实现了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管理体系,全县韭菜产量、产值和经济效益得到稳步提高。目前,武山韭菜种植面积已达6万亩,韭菜已成为武山种植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在武山县,像杨彦宏一样的人还有很多,小小韭菜成就了乡亲们的幸福生活。

从“传统”中萌芽

武山是甘肃传统的农业大县,种植韭菜的历史悠久,当地群众一直有种菜的传统。武山优越的环境条件,充足的光、热、水、土资源,也孕育了武山韭菜株丛健壮、茎叶宽厚、香辣可口、营养丰富的优越品质。“新中国成立前,无论丰年荒年,武山的农户总要腾出点好地,种些韭菜,荒年补救粮食不足,丰年上市出售。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这个时期是武山蔬菜产业的萌芽阶段,当时主要是发展露地蔬菜。”武山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农民有了自己的承包权,生产积极性高涨,武山几条河流域的沿川地区的各类蔬菜迎来了大发展。1958年,武山县蔬菜合作社成立,极大地促进了武山蔬菜的发展。

“我们这里土壤肥沃,非常适合蔬菜生长。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东关二队就已经能够种出六七十斤重的南瓜、十多斤重的大苴莲。”记者在武山城关镇东关村采访时,当年曾在生产队担任过会计的村民王悾回忆道,1973年,甘肃省政府批准武山建设500亩蔬菜基地,其中东关二队占53亩。当时,村里成立了蔬菜生产队,与县蔬菜公司实行粮菜挂钩、计划生产的合作模式;生产队采取土墙玻璃温室、竹子塑料温棚、地膜覆盖栽培等蔬菜种植技术,年年超额完成县蔬菜公司下达的生产任务。这种合作模式一直延续到1986年秋后才解除。改革开放后,蔬菜基地包产到户、基地不变、签订合同,有力保障了蔬菜产业的持续发展。

“那个时候,农民种植的蔬菜除了在本县市场交易外,还运到周边各县集市进行交易,有些干脆用蔬菜换取邻县的各类土特产,然后再换成钱,购买各类生活用品,比种粮食的收入高出好几倍。”武山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省政府批准武山发展蔬菜基地后,全县蔬菜种植逐步由自给自足向市场化发展。

“白色革命”催动第一次跨越

武山蔬菜产业真正实现“破土而出”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这个时期,塑料大棚种植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应用,让全县蔬菜产业实现了第一次跨越。”武山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这个技术最初被引到武山,源于一次偶然的知青“串门”。

1975年,有个上海知青到郭槐人民公社文家寺大队二队村民骆佶家里串门,闲谈中提到上海郊区用塑料薄膜育稻秧,骆佶立刻通过知青从上海邮寄来长16米、宽1米的一块塑料。收到塑料后,他用二层土坯围成了四个阳畦,种上韭菜,比露地韭菜早上市了一个月,在当地引起广泛关注。这项技术也由此开始在当地人口中传了起来。

当时,担任文家寺大队队长的马德川,经常与骆佶探讨蔬菜种植技术,两人共同培养了一批种菜能手。1978年,马德川在自家院中用木棍、藤条搭起武山第一个单层塑料大棚,骆佶则建起两个韭菜小拱棚;同年,武山洛门镇东街大队的村民王义仁到天水市学习塑料大棚韭菜种植技术后,也在自留地里搭起了塑料大棚。“更让当地人心动的是,王义仁用塑料大棚种韭菜,比露地种植的上市时间提前了90天,收入1000多元。”当地村民回忆。

可观的经济效益吸引不少农户竞相种植。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武山塑料大棚韭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后来,当地又试种三层塑料温棚,成功种植黄瓜、西红柿、萝卜、辣椒等,农历正月人们就能吃到新鲜蔬菜,售价比露地菜高出1.5~2.5倍。

“元旦前可以吃到新鲜韭菜,春节时大批蔬菜陆续上市。”武山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农民有了充分的经营自主权,纷纷瞅准市场需求,自觉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塑料大棚种植,在全县掀起了蔬菜产业的“白色革命”,蔬菜产量、品种猛增,不仅上市季节提前,亩产值也成倍增长,全县出现了30多个依靠蔬菜产业致富的专业村。武山蔬菜被销往甘肃各地及青海、宁夏、新疆、陕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上海等14个省、市、区,武山也逐步形成以洛门、山丹为中心,连接鸳鸯、城关、东顺、龙泉、郭槐等乡镇蔬菜专业村的蔬菜批发市场。武山蔬菜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洛门蔬菜批发市场成为西北重要的蔬菜批发市场之一。

“韭菜之乡”新腾飞

在武山蔬菜产业的发展历程中,韭菜的种植举足轻重。“今天,在武山的太皇山、老君山等山区,仍然分布着许多野生韭菜。经过长期的栽培驯化,武山韭菜生产迅猛发展。”武山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种植品种上,武山韭菜经历了地方品种不断提纯复壮自繁自育、引进优良品种、推广杂交新品种等阶段,韭菜品质不断得到提高;在种植技术上,武山韭菜由粗放的撒播发展到条播再到育苗移栽,县里制定的《无公害韭菜栽培技术规程》被作为省市地方标准执行。2003年,武山韭菜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A级食品;2005年,武山在第七届中国特产文化节上被评为“中国韭菜之乡”。

近年来,武山县紧盯“农业优先型”发展定位,瞄准打造全省优质绿色农产品全产业链示范高地目标,做深做实建基地、延链条、创品牌、拓市场等文章,推动蔬菜首位产业提档升级,全力打造西部蔬菜产业强县,有力推动了韭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武山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依托资源优势,武山按照“一区五片两带”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建成了渭河川道省级农业示范区、省级武山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在渭河及其支流川道地区发展韭菜、精细菜为主的设施蔬菜种植,在浅山半干旱区和南部二阴山区大力示范推广豆角、板栗南瓜等高原夏菜,全县7大特色蔬菜产业区已初具规模。武山被列为甘肃省蔬菜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县,在甘肃省内率先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为推动蔬菜产业提质增效,武山还着眼做长产业链条,聚焦打造“五十亿级”全产业链目标,大力实施蔬菜产业延链补链项目。武山着力加快推进品牌建设,武山韭菜、蒜苗、豆角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武山韭菜”入选全省首批“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番茄、黄瓜、莴笋等13类蔬菜28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全县“三品一标”产品达到39个、“甘味”农产品4个,“瑞德园”蔬菜商标被评为甘肃省著名商标,“武山蔬菜、天然好菜、老百姓的放心蔬菜”品牌越叫越响亮。(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鲁明)

(责任编辑:李鑫)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