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县域旅游 经济观察 县区风采 最美县区 一县一品

种养结合 发展生金

时间:2025-03-20来源 : 新华网作者 : 洪玉杰 孙海玲

眼下,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告别了严寒,在春风吹拂下,黄土地也开始慢慢解冻。

位于同德县尕巴松多镇北扎村的花之海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里,理事长娘怀加和妻子南吉卓玛正忙着盘算新一年的耕耘。“这两年,我跟着科技特派员学了很多技术,现在我们不仅种植披碱草、燕麦等普通牧草,还种了紫花苜蓿,收成很好,干劲很足!”

黄河臂弯里的同德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近年来,随着大力推行条田生产、机械作业、产业发展,集约化利用的农牧业发展政策,通过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促使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连一村、乡村成基地”的新格局,这也为合作社带来了发展先机。

2022年,以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同德县001号科技小院负责人杨国柱为代表的科技特派员,经过多年努力,攻克了制约当地种植养殖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给当地农牧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花之海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为了科技助农的第一批受益者。起初,合作社以种植披碱草、燕麦等牧草品种为主。然而,这两种都是一年生禾本类牧草,作为饲草来说其营养价值有限,价格在每吨2000元以下。经前期学习,娘怀加很快掌握了紫花苜蓿种植技术,其植物蛋白含量是普通牧草的3倍,价格也是普通牧草的数倍。

娘怀加介绍,在种植多年生牧草的基础上,新的一年合作社将重点抓住油菜种植,继续带动克日布片区五个村,深入打造“天路飘香”品牌,增强菜籽油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企业发展目标。

合作社除了牧草产业,还有一个“宝贝”。经消毒、戴口罩、穿好防护服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后,记者跟随娘怀加的脚步来到了林麝温棚。

只见一只只林麝或悠然进食,或跳跃玩耍,或安然静卧。然而,还没有走近仔细观察,林麝便躁动了起来,它们发出“吭哧、吭哧”的惊怕声,或向前跳起,四蹄使劲踩地,或发出跺足声,以示威吓。

“林麝天生胆小、性急,见到异物、听到不寻常的声响,全身的毛竖起,心跳加快,容易动怒。” 南吉卓玛介绍,距离3米左右林麝就能感觉到人的靠近,平时除了她之外其他人从未靠近过这些林麝,这是它们第一次见陌生人。

“别看林麝小,它可是增收致富的‘宝’。”南吉卓玛学习养殖林麝技术已经有2年多时间,合作社里的10只林麝已经长到可以采集麝香了。她告诉记者:“林麝产的麝香是十大名贵药材之一,目前全国需求量大,市场供需缺口大,养殖前景好。按照品种,品质好的麝香每克能卖到800元,其他也能卖到500元,而一只公麝一年产麝香约20克,一只母麝每年产两只崽,价值4.5万元。”

合作社是海南州第一家养殖林麝的企业,也是取得海南州唯一国家林草局特种养殖许可证的企业。面对未来,娘怀加也有自己的打算:“下一步,我们想着力把林麝养殖产业打造成为富民增收的新型产业和‘朝阳产业’,计划用两年时间建成同德林麝养殖技术培训中心,免费开放林麝养殖技术。”

如今,合作社已成为集牧草、油菜种植,油菜加工,藏羊和特种养殖为主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拥有种植、养殖、加工三大基地,菜籽油加工车间及全套设备,千只藏羊标准化养殖场存栏羊达2万只。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专业合作社社员15户,人均年收入20000元以上。

一边是风生水起的传统种植业,一边是如火如荼的林麝养殖,种养结合的发展,让这对年轻的夫妻忙碌又喜悦。春风吹过,不论是站在高处眺望紫花苜蓿田埂,还是在林麝温棚前驻足,娘怀加种养结合发展产业的热情深深感染着记者,从他坚毅的眼神中,仿佛能看到紫花苜蓿随风一波一波打过,林麝在精细科学的饲养下成长……

(洪玉杰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

(责任编辑:李鑫)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