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的油菜花海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绘出春日里的最美画面。五月份,田间油菜收割后会紧接着插下秧苗;秋天水稻收割,冬闲田将再次播种油菜。
近几年,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依托优质粮油产业园建设,全面推行“水稻+油菜”轮作模式,推进稻油产业协同发展,打造粮油“产购储加销”链条,推动粮油产业效益不断提升。
长顺县地处温和稻作区,作为“国家区域性油菜良种繁育基地县”和全省“稻油轮作示范县”,水稻和油菜的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25万亩左右。为提升粮油产量与质量,产业园充分利用长顺坝区优势,依托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菜研究所,成功选育出“油研2020”“油研300”“宝油187”等含油量超过50%的优质“双低高产”杂交油菜新品种,其中4个新品种通过国家油菜新品种登记。同时,引进优质水稻品种示范推广,持续推进水稻超高产攻关、杂交水稻亲本繁殖、绿色优质大米种植试验。
目前,立足13万亩优质稻基地和12万亩优质油菜基地,产业园结合当地农户种植习惯,大力推广绿色高产技术,以提高单产为重要目标,实施“钵苗育秧”“浅耕直播”“统防统治”等技术措施,确保全县粮油单产提升2%以上。
为破解种地难题和应对成本上升困境,产业园一方面强化技术服务,组织17个包片组、87个技术服务团队132人,在生产关键时期,深入一线以合理密植为重点,开展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技术指导,大力推广水稻“两增一调”、油菜“一增二优三减”等高效栽培技术。另一方面深化农机服务,创新探索出“1+7+N”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该体系以长顺县诚福耕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总社,引领7个镇(乡、街道)发展分社,整合调度N个农机资源,形成农户农机资源入股抱团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园区大力推广“智慧农机云”小程序,实现农户手机一键式下单上门服务。
如今,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研发、生产、销售、培训、维修“全要素”山地小型农机推广,农机装备达2.6万台,统一标准开展粮油作物“苗、耕、种、管、收、烘、售”一站式服务,并提供专业种植技术指导。经测算,采用社会化服务推广的标准化机械种植,水稻种植环节相比传统方式亩均节约成本530多元。油菜采用直播方式,大大降低劳动强度与生产成本。
在加工环节,粮油产业园大力支持爱民米业、桂康粮油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与设备升级,延长产业链,提升企业加工能力与产品附加值,让长顺优质粮油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同时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订单生产模式,由订单企业按照“价格保底、随行就市、优质优价”统一收购,破解农户“有粮油愁销路”难题。贵州爱民米业集团自2021年建成投产以来,建成5条年产50万吨精制大米生产线,加工包装后的大米不仅畅销本地,还通过线上订单远销浙江、四川等地,年产值可达4000万元。近两年通过改革提质扩能,爱民米业年加工能力提升至70万吨。贵州长顺八妹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拥有6000吨菜籽油储备库规模和年产3万吨的生产能力,除自建基地外,还带动全县发展油菜和蔬菜种植基地2.6万多亩。
聚焦打造水稻、油菜产业链条,产业园还不断完善稻油产品储运保鲜、包装标识、分等分级、品牌营销等标准化建设,认证29个有机农产品,打造5个“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8个知名农产品品牌,并通过品牌推广拓展销售渠道,将产品推向全国各地。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常力强)
(责任编辑: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