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炳生:重农政策是粮食连续增产的关键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1-10
|
重农政策是粮食连续增产的关键
——访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

粮食生产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七连增”,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在未来粮食稳定发展的道路上,又有哪些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应对?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
记者:您认为支撑“七连增”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柯炳生:农业兴旺,天下安康。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七年丰收,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粮食连续七年丰收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党和国家采取的一系列重大的重农政策,最为关键。
重农政策的集中体现,是党和国家连续发了七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政策。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部门也高度重视农业工作,很好地落实了中央制定的这些重大政策。
记者:这些政策在种粮农民的身上产生了哪些效果?
柯炳生:这些重大重农政策,从两个方面促进了粮食生产的连续丰收。一是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突出地表现在粮食种植面积上,2003~2009年间,粮食播种面积增加了1.4亿亩多,增幅近10%。其中的三分之二左右,是通过提高复种指数取得的。另外的三分之一,是通过结构调整获得的。如果没有一系列重大的优惠和支持政策,是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效果的。二是提高了农民的增产能力。这集中地表现为粮食单产水平的不断提高。2003~2009年期间,粮食平均单产水平提高了12%,超过了面积的增加幅度。近年来,一系列重农政策和农业投入,大力推进了建设现代农业进程,更好地从基础设施、设施装备和技术水平等方面提高了农民的生产能力。另外,一些重大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也使得农民在调整生产结构方面获得了更大的可能。高产作物如水稻和玉米的面积扩大,而低产作物的面积减少,也促进了粮食平均单产水平的提高。上述6年间,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了30%,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了12%。这是一种合理的发展趋向,符合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农民通过这种结构的调整,也获得了收入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