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红指:用泥巴传承记录民俗风情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1-16
|
慢慢地他自己也在琢磨这个东西,他发觉农村有好多非常好的题材,把这些不捏出来,不做出来,就有点可惜。
卫红指从来人一声声的惊叹中,一次又一次读懂了地方民俗风情的魅力所在。
“民俗风情的东西不能丢。”这更坚定了他从事这项创作的决心和信心,也赢得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虽然说我搞这个艺术创作对家庭的收入也减少了,但是我所有的兴趣和动力全部来源于家里人的支持,我爸我妈就对我说,你好好干,反正咱学的就是这个手艺,把现在看不到的民俗风情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咱把这些民间艺术题材全部挖掘出来,搞成作品,用泥塑手法把它表现出来记录下去,传承下去。”卫红指说。
为了再现几乎失传了的民俗风情,他常常从村里老人那里打听,翻阅资料,了解当时的装饰、服饰和生活环境。卫红指走到哪里都要把那里的民俗风情了解清楚,为自己的日后创作奠定基础。“泥塑重在形和神,就是要有细节和内涵,搞泥塑贵在观察”。这是卫红指对泥塑作品的最深体会和理解。
为了记录这些厚重的民俗风情,卫红指不分白天黑夜,春夏秋冬坚持揣摩练习。随后他创作的《陕西十大怪》、《怪老头》、《对火》、《拾粪老人》、《杨贵妃》、《炎帝》、《七十二行》、《千佛百态》、《红白喜事》、《十八罗汉》、《金猴闹春》、《金鸡报春》、《恭喜发财》、《百羊献寿》等历史人物、民俗风情作品多次在西安、宝鸡民间文化艺术节和中国森林博览会上展出,并在台湾巡展,其作品多次荣获省、市、区特别奖、特等奖和一等奖。他本人也先后被省、市、区授予“优秀乡土人才”、“民间工艺美术家”等多项殊荣。
在《陕西十大怪》中,卫红指将“老太穿绣鞋,手帕头上盖”融为一体,只见这位老大娘坐在草盖上,头顶手帕,手中拐线,口咬线结,小脚绣花鞋中插入一木线锭,身边蹲着一只小花猫,老太婆眉开眼笑,把个陕西关中农家小院生活雕塑得真真切切。而另几尊泥塑中,一位老者,左手端着一只大老碗,右手挑着一根又长又宽的面条,头偏着,舌头伸得老长,还听着袖珍收音机;有凳子不坐,蹲在大门外的碌碡上,小木凳子上的盘子里放着一碟红辣子,裤口挽在膝盖上,将陕西十大怪中“面条宽得像腰带,凳子不坐蹴起来,盆碗分不开,吃饭蹲在大门外,辣椒当碟菜”五大怪熔为一炉,可谓你俗风情中的一绝。
《俩老汉对火》更是妙趣横生。老哥俩手把膝盖,蹲在地上,一个衔旱烟管慢慢地吹气,一个用力吸,四只眼睛都盯着这两个小烟锅,那火红通通,两颗心便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2005年卫红指依据历史,复原制作的平型关大捷人物,在北京抗日战争博物馆展出;2006年制作的刘胡兰兵团人物被山西刘胡兰展馆收藏展出;2007年制作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沙漠变粮田60多件泥塑作品被上海垦田博物馆收藏展出;随后又制作了一套半坡遗址泥塑作品被西安博物馆收藏展出;2008年制作的“回民结婚”系列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展出;同年制作的一场中越之战人物泥塑,被云南军区博物馆收藏展出……
2008年“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波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卫红指家的窑也跨了,房也裂了,泥人倒了一地,而一家六口人心疼的却不是房屋,心疼的确是卫红指不分白天黑夜创作的一个个各具神态的泥人作品。
卫红指年过六旬的父亲卫秋让不无动情的说“房子都是小事,没钱也是小事。但这些作品可以说是无价之宝,我觉得它是一种财富,它把现在年轻人看不到的古老社会、人物、历史文化、文明都复原展现了出来,这是无法估量的一个社会价值”。
卫红指说,他今后还要走出关中,走出陕西,到各地去采风,创作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泥塑作品,让那些即将失传的黄土民俗和民间艺术通过他的泥塑作品传承记录下来,再现当年的生活场景,让人们从中领略社会的发展进步与巨大变迁。
如今,卫红指一家最大的心愿就是建成一个展览馆,把他精心创作的泥塑作品全部放在里面,让更多的人来参观欣赏咱们民间各具特色民俗风情和古老文明。
(作者:卫红指 系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广播电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