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玉芹:用生命兑现了承诺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1-19

庞玉芹匆匆赶回村,召集村干部开会,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作物,种西瓜增加村民收入”的建议,得到了班子成员的一致认同。但许多村民却认为这是瞎折腾,有些人还说起了风凉话。“庞支书是想钱想疯了,南刘村祖辈都是靠种粮为生,我看到时候西瓜种不成,连‘芝麻’都丢了。”

庞玉芹知道,农民最讲究实惠,没有看到结果的事他们怎么能相信呢?那一年,庞玉芹在自家的承包地里划出一亩田,搞起了小麦、西瓜、棉花套种试验,当年收获小麦225公斤,棉花30公斤,西瓜净收入1300余元。

“一亩地竟然能取得这么好的收益,这在过去的南刘村人看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我们都打心眼里佩服这位身体残疾的女支书。”村委会主任刘伟告诉记者。

1990年,经过多方考察,庞玉芹认为养殖母猪是一条致富路,她首先试验性地饲养了一头母猪,当年母猪产仔25头,收入2300余元。农民看到了实惠,全村迅速掀起了养猪热潮。据统计,仅养母猪一项,全村就增加收入近百万元,南刘村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母猪刘村”。

在她的带领下,南刘村的农业产业结构成功地由传统的单一种植转变为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多种经营。1998年,该村人均纯收入1800余元,跨入了小康村行列。200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98元,有挖掘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型机械40多台,20多户群众购置了家用小汽车。

修建水库,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根本

秋收时节,当记者来到南刘沟水库,不禁为一个身有残疾的女支书,在不要国家一分钱的情况下,能干成这么大、这么好的水利工程而感慨万千。

据时任马额镇党委书记鬲登记介绍,过去,南刘村十年有九年旱,吃饭穿衣全靠天。1994年当地大旱,南刘村1500多亩土地几近绝收,群众吃水都成了问题。面对巨大的自然灾害,庞玉芹意识到,要彻底摆脱贫困,仅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行,要想解决制约南刘村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将靠天吃饭变成靠自己吃饭。而修这个水库需要40多万元的建设资金,但对于一个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的穷村来说谈何容易。更何况当时土地承包到户,各家过各家的日子,村集体既无资金、又无劳力。为了筹措建设资金,南刘村班子成员带头每人筹资1万元,全村每人完成土方30立方……

就在南刘村水库将要动工时,不料庞玉芹的家庭变故接踵而至。先是她未满3岁的孙女不幸夭折;紧接着,她的丈夫也因病去世;3个月后,经不起双重打击的婆婆也撒手人寰。

庞玉芹的女儿刘晓娟哭着向记者诉说:“当时我和哥哥、嫂子以及亲戚都劝她,让她多想想自己的家,集体的事少管些。而我妈却说,不是她爱当这个干部,可修水库的事已经定了,她怎么能在这个时候撂挑子呢?”

在相继安葬了祖孙三代后,强忍着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这个没有被命运击跨的女人,驼着背、弓着腰、拉着架子车、倔强地出现在水库工地上,在场的许多群众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经过南刘村全体干部群众175天的连续奋战,投资41.2万元,投劳2.5万人次,完成土方5.5万立方的南刘水库终于竣工了。

1995年,南刘水库修成后,村里1500多亩旱地变成了水浇田,南刘村的农民从以前的每年只种一茬小麦改成了小麦、玉米两茬种植,仅此一项每年增收玉米75万公斤,按照当年玉米的市场价格,南刘村净增加收入97万元。旱涝保收的土地让南刘村人的余粮多了,更促进了村里养殖业的大发展。目前,南刘村有200多户人家养母猪,每年可增加收入60余万元。

让南刘村人没有想到的是,水库不光让他们增产增收,还吸引来了外地的能人承包南刘水库养鱼,在荒沟种植杂果、苜蓿。昔日荒凉的深沟,如今呈现出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色。




责任编辑: 周岳景来源: 三农在线--农民日报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