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寨“十一五”生态立县,谋转型新路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1-26
|
山西省五寨县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丘陵区,地下矿产资源匮乏,是全省极少数没有煤、铝、铁等矿产资源的县份之一。
高寒干旱、闭塞贫穷——这是五寨曾经给人们留下的印象。然而在“十一五”期间,该县经济社会呈现跨越式发展,经济指标翻番增长,社会事业迅猛发展。财政收入翻三番,由2005年的5424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18097万元,今年1-10月,全县财政总收入31065万元,同比增长97.25%,增长幅度居全市第一;粮食产量翻三番,由2005年的6013万斤,增长到2009年的1.95亿斤,今年有望达到3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近两倍,由2005年的1018元,增长到2009年的2660元,今年有望突破3100元。
“十一五”以来,五寨县将生态立县作为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把环保问题放在首位考量,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确定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红线。县委、县政府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认为要解决全县经济总量不够大、增长方式较粗放、产业结构欠合理、科技含量相对低等问题,必须立足五寨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打绿色牌、走生态路,实施工贸强县、农牧稳县、生态立县、强基固县、惠民安县、依法治县六大工程,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确定科学发展思路:宁可慢发展,绝不乱发展
五寨南山生态旅游区素有“南有九寨沟,北有五寨沟”的美誉。这里群山环绕,绿水常流,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土地资源构成了五寨一幅绚丽的风景图。海拔从2783米到1130米的地形地貌,造就了五寨弥足珍贵的生态资源。其中党参、黄芪等野生中药材70余种;狼、狐狸、褐马鸡等野生动物达100多种;来自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的数十条山泉以0.4立方米/秒的流量川流不息。正是这样独特的地理优势,再加上历届县委、县政府不懈的努力,该区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生态示范区,成为晋西北地区唯一获此称号的县。
生态立县是五寨县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大原则问题,坚决不走从污染到治理的老路。五寨县因居忻州西八县中心地带成为晋西北连接晋、陕、蒙的重要交通枢纽,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周边省市相关产业发展的最佳选择地,一些化工、水泥、煤焦等企业曾多次商谈投资建厂事宜,有的合作条件优厚,有的产业前景乐观,均因环保问题被严词拒绝:保护生态环境,不仅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清贫,更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这是政府实现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神圣职责。
■着力优化发展环境:一要人气旺,二要空气好。
“一要人气,二要空气”是五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保护中优化发展环境的战略举措,为建设“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先行一步。
人气旺,是一个地方思想解放程度、市场发育程度和政府行政水平的综合体现。五寨县作为一个山区县份,既没有占尽地利优势,也没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唯一的出路就是创优发展环境,打造后发优势。全县上下以“你投资、我服务,你发展、我开路,你困难、我帮助,你赚钱、我保护”的理念和热情,制定了一系列的招商引资政策,从土地政策、税收政策以及相关配套和奖励政策,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先后出台了《中共五寨县委、五寨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改革,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三十二条意见》,全县上下积极创优发展环境,引深效能建设,努力营造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向本地聚集的“洼地”效应,以此来比政策、比服务,抢客商、争项目,实现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和谐发展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