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寨“十一五”生态立县,谋转型新路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1-26

    空气好,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五寨县先后投入6450万元,完成了国家、省、市、县绿化重点工程15项,全县有林地面积累计达到87万亩,初步形成了“两山两梁”、“两纵两横”、“四条百里绿色屏障”的生态格局。投资6000余万元,完成了县乡公路改造及村通水泥路硬化工程529.9公里,全县通村水泥路硬化率达90%以上,基本形成了城乡客货畅通无阻,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投资8034万元,实施了县城南北环公路建设,全长21.9公里,不仅改善了县城环境,而且拉大了县城框架,为未来县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四年累计投入近5000多万元,为31个新农村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推广新能源、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及“四改四化”和“五个一工程”,新农村呈现出新面貌。2007年在全市率先实施了县城集中供热全覆盖。在2008年的“五寨县环境综合整治百日攻坚行动”中,全县拆除常压锅炉、燃煤炉及土灶炉近300余台,关停了一批污染企业。综合治理使全县环境状况明显改善,2009年全年二级以上天数居全市第一,受到省政府的奖励。

    ■优化结构促转型:由农业大县向环保工业县、生态旅游县转变。

    五寨县针对该县农业一枝独大,工业几乎没有,一、二、三产业比重不合理、产业内部结构布局不协调的现状,立足全县宽广的土地、丰富的水资源、优越的区位交通、相对良好的生态环境,确立了“近抓农牧结构调整、快抓工贸扩量增效、长抓生态旅游开发”总体思路,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工业化,取得了明显成效。

    绿色农业稳步发展。在着力调整农牧业结构的同时,以绿色化、品牌化、标准化为主题,不断推进基地、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建设,加快了农业产业化步伐。多种农产品通过了山西省农业厅和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审核认证。近年来,全县累计发展种植、养殖、农机、加工、经销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45个,带动农户19000余户。

    第三产业渐成气候。近年来,五寨县先后建成韩家楼、三岔、小河头、胡会、砚城、孙家坪6处10个大型煤炭发运站台,45家企业在五寨县从事煤炭发运,全县的煤炭运销业渐成气候,发运量和税收翻番增长,成为财政增收的支柱产业。2009年,全县煤炭运销企业共发运煤炭1163万吨,上缴税金11161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62%。一批强县富民的绿色环保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这些项目带动了五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由一个“种养加”农业大县向“风电岩”环保工业县和“煤运游”生态旅游县的初步转型。

    ■经济社会再跨越:经济指标翻番增长,民生实事普惠百姓。

    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十一五”期间,五寨县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增长,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增强了上学、就医、社会保障等热点难点问题的保障能力。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3960万元,校安工程全面启动,第一小学、第四小学等一批新建教学楼建成竣工。“一颗鸡蛋”工程惠及全县1630名农村学生,受到了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卫生事业整体推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部启动,全县城乡各类人员全部享受到医疗保障;县财政拿出465万元,为县级医院配备了彩超、CR、CT等大型医疗器械;投资400万元,为12所乡镇卫生院配备了仪器设备,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正在逐步改善。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正在得到更多的实惠。先后召开了全省雁门关生态畜牧现场会、全省退耕还林工作现场会、全省农机工作现场会、全省秋季机械化收获技术现场演示会。获得了山西省扶贫开发先进县、粮食生产先进县、省级平安县、科教兴县先进单位、增加农民收入先进县等荣誉。

    (记者:葛守义 张伟)




责任编辑: 周岳景来源: 山西经济日报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