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一五” 民生亮点提升铜梁幸福指数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2-01
|
亮点七:每年确立“为民办十件实事”暖民心
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住房。在铜梁农村,农村低保户已有500户搬进了“安居房”。在城区,从2001年起,铜梁县就为“双困”群众建设廉租房,目前已建成6万平米695套廉租房。
铜梁县委、县政府广泛吸纳市民意见和听取群众呼声,问计民生,每年确立“为民办10件实事”目标,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紧迫的民计民生问题。
这些实事,件件以民为本,实事项目包括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公共安全、住房等各个方面,惠及人群从农村到城市、从小孩到老人、从弱势群体到广大市民,在缓解社会弱势群体就医、就学、就业等压力,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及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真正做到了解民忧、解民难。
亮点八:获评“中国最佳绿色生态县”称号
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指数,无疑是决定居住其中的市民幸福感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GDP!”在2007年的县委全委会上,铜梁县委响亮提出“打造生态宜居名城”的定位,着眼于“两山环抱,三湖点缀,三河环绕”的灵山秀水自然人文景观,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现代中等城市。
为此,铜梁县委、县政府下定决心,关闭治污不达标企业、节能减排、植树造林……今天的铜梁,从城市到农村,从街道到乡间,绿色、生态已经深深扎根龙乡的血脉。
迄今为止,铜梁县已累计投入6.1亿元,实施森林工程7.28万亩,占市下达任务的153%,森林覆盖率从33%提高到39%,除获称“中国最佳绿色生态县”,还成功创建国家首批园林县城和市级森林城市。
亮点九:耕种文化在龙乡大地遍开和谐之花
有场地就有文化活动,是铜梁县“耕种文化”的独特景观。近千名机关干部组建了“浪花乐团”,定时开展本土原创音乐活动。乡镇、社区实现了文艺团体全覆盖,有县级以上会员3000余人。培育壮大一乡一品等10余个本土文化活动品牌,每年举办器乐比赛、舞蹈大赛、新年音乐会等大型活动30场次以上。“耕种文化”在龙乡大地遍开“和谐之花”。
为了培肥文化的土壤,县里多方筹资添置十大文化“家当”:新图书馆、古匾陈列馆、全民健身广场、渝西地区首个恒温游泳馆、人民公园等三个文化主题公园、10条全民健身步道、10个农村文化广场、“广播村村通”。全面完成乡镇文化站建设;规划用地1000亩,建设文化艺术中心。
亮点十:10万亩蔬菜基地核心区建成
近几年来,铜梁县全力推进10万亩蔬菜产业基地核心区建设。截止目前,全县的蔬菜种植面积已达25万亩,产量近50万吨,实现产值7亿多元。
近几年,铜梁县集中成片在平滩、侣俸等7个基地镇进行建设。因势利导,合理划分“涪江琼江河谷地春淡菜及冬季菜生产区”、“淮远河浅丘坝地水生菜与周年品种菜生产区”、“平滩侣俸瓜、豆、菜玉米生产区”三大特色菜生产区域,整合涉农资金1.5亿元,逐渐摸索并试行了“边建边种”模式。
如今,铜梁县“一年建基地,二年引业主,三年见成效”的习惯做法得到根本转变,“水渠道路建设时,蔬菜已是绿盈盈”的生动画面得以实现。
亮点十一:在区县率先基本实现村村通客车
2007年12月29日,备受瞩目的渝遂高速公路通车。渝遂高速公路构建了重庆与成都之间的又一快捷通道,比原来的成渝高速公路里程缩短50公里。由此结束无高速公路历史的铜梁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十一五期间,铜梁县着力建设“畅通铜梁”,在配合渝遂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复线建设同时,纵深推进村道畅通、通乡油路改造、国省道大中修工程建设,农村公路通达率和通畅率分别达到100%和95.6%,在全市除主城外率先基本实现“村村通客车”目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