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盛霖:全面推进农村交通运输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2-07
|
基本实现“村村通”,解决农村“进出难”
“十一五”农村公路投资规模年均增长30%,到“十一五”期末,全国农村公路里程达到345万公里,新增里程53.5万公里,东中部地区94%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西部98%的建制村通公路,将圆满完成“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目标任务。目前,全国乡镇、建制村通班车率已分别达到97%、87%。李盛霖说,这标志着“‘村村通’目标基本实现,农村‘出行难’已经成为过去。”
从2005年底上任交通运输部部长开始,把主持部署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每年春节后部党组的“首会”,已经成为这位大学前一直生活在江苏农村的部长一个雷打不动的惯例。200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目标任务后,交通运输部立即组织部署贯彻,提出交通运输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三大重点,其中第二个重点,就是服务新农村建设。李盛霖加重语气说:“这5年,国家财政用于公路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年均近900亿元,50%投向了农村公路建设,其中又有一半用在了西部地区的农村公路建设。这是农村公路取得突破性发展的根本保证。”
李盛霖认为,农村公路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中央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回顾近年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历程,他说主要体会有四个方面:一是坚持“实事求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好中求快”的建设原则。二是坚持依靠政府强力推进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三是坚持质量第一的发展原则。四是坚持建设、管理、运输并重的发展思路。
农村交通条件彻底改善,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变化
“记得小时候我老家村口有一座桥是用简易的木头搭成的,行人往来每每要扒着桥栏才能勉强通过。因为在很长时期,农村公路建设单靠地方政府和集体集资酬劳根本搞不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是关键。‘要想富,先修路’,在农村更是如此。路不通,发展就更谈不上了。农民没有路,就进不了市场;农村没有路,就奔不了小康。现在农村的交通条件可以称得上是彻底改善了。”李盛霖说,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给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可以用“深刻”形容。主要效果体现在6个方面:
一是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拉近了农村和市场的距离,有效解决了农产品运输难、销售难、货损大、成本高、价格低的问题,农民增收效果明显;二是改变了农村消费结构。近几年,各类家用电器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农家,摩托车和农用车的销售也呈明显上升趋势。不少农村家庭还购买了小汽车。农村消费结构的改变,为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持久动力;三是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便利的农村交通条件,拉近了城乡间距离,加快不同地区间信息交流和物资交流,促进了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绿色旅游农业、商品加工业的转变,有效推动了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四是建立了现代生活方式。整洁通畅的农村公路拉近了城乡时空,城乡交流日益频繁,城市文明向乡村延伸,农民群众接受现代文明,很多地方在农村公路修通后,组织开展了改水、改电、改房、改厕、垃圾污水处理等工程,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也促使传统乡村生活向现代城市生活转变;五是改进了基层民主。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推行了民主管理,密切了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的平安、稳定、和谐;六是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村公路快速发展,缩短了与城市的距离,在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改善民生方面产生了巨大效应,使城市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更及时、更高效地辐射农村,使农村与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