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建设生态环境 展"绿城""水城"魅力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2-08
|
“十一五”期间,南宁市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城市建设中,全面实施“生态立市”“环保优先”战略,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镇化水平,不断改善人居环境,着力建设现代宜居城市。
初冬的南宁,依然温暖如春。漫步大街小巷,满眼都是风景:广场上鲜花盛开、鸽子飞翔,南湖碧波荡漾、绿树成荫,街道旁花团锦簇、干净整洁……南宁变了,变得越来越美,变得越来越好,生活在这里越来越舒心。
“十一五”期间,南宁市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城市建设中,全面实施“生态立市”“环保优先”战略,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镇化水平,不断改善人居环境,着力建设现代宜居城市。
南宁打造生态宜居“双城”
“今天的南宁,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变化真是太大了!”时隔8年,从广州再次到南宁旅游的苏小丽女士在南湖公园,看到眼前发生的巨大变化,不由得发出一阵惊叹。
为了还绿于民,市政府在南湖边上建起近100亩的名树博览园,免费向市民开放。南宁人还慷慨解囊,投身“捐绿”活动。从2006年开始,全市每年植树150万棵以上,目前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2平方米,高于全国人均水平;民族大道、星光大道、朝阳路、民主路、大学路、东葛路、桃源路等路段成了“园林精品街”;通过“拆违建绿”“拆墙透绿”,居民住宅区绿化有了质的飞跃。同时,在铁路、公路两侧种植生态林,种植经济林,目前已完成铁路、公路绿色通道工程造林6万多亩,全市路网绿化达2000多公里。
如今,南宁市已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绿化、美化、彩化、香化、果化与亚热带风光交相辉映,市区与郊区融为一体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生态宜居环境初步形成。
在做好“树文章”的基础上,南宁还把“水文章”做足、做好、做漂亮,提升城市“绿城”“水城”的“生态双城”综合形象,构筑山、水、绿、城、人和谐共处的城市宜居环境。
2007年开始,南宁市全面开展18条城市内河综合整治工程,全面改善城市水环境。2009年,南宁市提出重点建设“中国水城”的规划:“一江、两岸、六环、十八内河”的城市水网,投资过百亿元,以水点睛,打造“中国水城”成为南宁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重头戏。
清水长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曾经又脏又臭的朝阳溪和竹排冲如今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随着南湖—竹排冲—民歌湖、心圩江—可利江连通渠等“中国水城”重点建设项目全面开工,在不久的将来,穿城而过的18条内河将成为河水畅通的行洪道、水清岸绿的生态区、风景秀丽的景观带、人水和谐的休憩园,形成“水畅、湖清、岸绿、景美”的城市核心水系景观。
综合治污提升环境质量
“白鹭在湖面低飞,麻雀在身边跳跃,鹊鸣喳喳,蛙声阵阵,微风轻袭,空气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芳香……”面对南宁优美的生态宜居环境,新华社记者如此写道。
“南宁的绿,不仅是青山环城、碧水绕城、绿树融城,更重要的是人们喝着放心的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住得安静舒适,人居环境和城市整体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南宁人这样理解“绿城”的内涵。
为了改善环境质量,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生态南宁”全力推进“特色南宁”污染减排的决策。2006年以来,南宁以壮士断腕的气概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环保“刮骨疗毒”,目标直指造纸、淀粉、酒精、砖瓦等行业。
几年时间关停了200多家污染严重的淀粉、造纸、瓦砖、水泥、酒精生产企业。突出改造提升重污染行业现有治理设施,经过近3年的整改,初步实现了全市造纸、制糖、淀粉、酒精重点行业环保治理设施的升级换代,污染防治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在全国率先完成木薯淀粉行业废水治理,在广西全面完成城区乡镇卫生院医疗废水处理设施建设,在全国第一个所有制糖企业同时达到清洁生产二级水平和一级排放标准的省会城市等6个“率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