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披绿衣 林地变银行 群众收硕果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2-10
|
每当汽车行驶在沪陕高速商州段时,满眼都是绿意,仿佛走进了绿色海洋、天然氧吧。
这些都得益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林农年复一年的耕作,更得益于林权制度改革。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林改后,作为全国生态示范区的陕西省商州区林地面积达到297万亩,森林覆盖率大幅上升,林农增收过亿元,11万农户走上了富裕路。
荒山披绿衣
喜眉山位于商州城西3公里麻街岭南坡支脉,过去这里曾是一片荒山。因为林改,这里被规划为万亩核桃观光示范园,并列入政府为民承诺“十件实事”。
这个项目启动实施以来,陈塬办事处和杨峪河镇10个村的群众就一心扑在了植树造林工程上。经过夜以继日的奋战,项目区新建核桃经济林示范基地9088亩,使全区的森林覆盖率提高0.2个百分点。
荒山披上绿衣后,这块宝地吸引外商投资12亿元分别建设大秦岭秀·绿色主题公园和南秦翠竹园两个生态旅游项目,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双赢。
自2008年7月全区林改工作在金陵寺镇敲响第一槌后,镇林业站就免费为林农发放200公斤油松籽,提供2万多株刺槐和4000多株核桃树苗,当年全镇集体造林1050亩,“四旁”植树8万多株,林农以前所未有的信心和热情管护着自家的山林,积极发展林下经济,让千里林海到处散发着勃勃生机。
“在林地承包期限为70年的合同上签字后,我就在自家的林地上栽了200多棵栗子树,等成活后就嫁接成板栗,山高的地带栽些油松,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原先没有林地的关山村二组张刚民,是这次林改的最大受益者,他承包了集体下划的120多亩林地,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山的主人”。
金陵寺镇林业站曹宏回忆说,1987年飞播造林后,群众乱砍滥伐,陷进了“我山不种我树、我树不能我砍”的怪圈。通过改革,镇上建立了产权归属明晰、经营主体到位、流转程序规范、监管服务有效、责权利相统一的现代集体林产权制度,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目标,广大林农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大幅度提高森林质量和蓄积量,看好林、护好树成了林农的自觉行动。
林地确权后,金陵寺镇2000户林农吃上定心丸,造林的干劲更足了。62岁的边山村二组房太后承包了20多亩林地,镇林业站免费给他提供了8公斤油松籽,他满怀信心把希望撒向山山峁峁。据商州区林业局介绍,到11月底,全区签定林地承包合同10万份,明晰产权面积285万亩,造林绿化8万亩,义务植树180万株。在明晰了林业经营主体后,极大调动了群众参与林业开发的积极性,激活了一度沉睡的山林。
林地变银行
曾被北京设计专家称作“石门洞天,桃源人家”的沙河子镇石门沟村,因核桃而得名。这里的431户群众虽依山分散而居,但却建起了1700多亩良种核桃示范园和550亩水杂果,全村林果业收入608万元,群众喜称林地就是他们的绿色银行。
依法登记确权后,商州区6万群众拿到了林权证,林农们在2983个林改理事会的帮扶下,正以饱满热情积极投身林业产业发展。一个个天麻繁殖基地、食用菌种植基地如雨后春笋,一种种林药间套模式、林菜高产模式被广泛推广,形成了杨峪河良种核桃苗木繁育基地、黑龙口千亩板栗基地、孝义优质柿园基地和蒲峪万亩蚕桑基地。同时,区上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从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着力培育扶持林下经济发展,培育了林粮、林禽、林菜、林菌、林药、林下生态旅游等多种模式,让林农在兴林富民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就在商洛成功举办首届核桃节后,商州区结合“非”字型沟域经济带建设,打造高速路沿线百里万亩优质核桃带,实行联动多层网络覆盖到位制,上下联动建立核桃重点基地,建设四大板块技术干部目标责任考核技术推广网、资金组织苗木调运网,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和“公司+基地”的模式,实行订单育苗的办法,提高科技推广速度,发展300亩核桃良种采穗圃和2000亩核桃育苗基地,依托商洛农特产品物流中心,努力建设西北最大的核桃集散地交易市场和西北最大的良种核桃育苗基地,把核桃产品打入西安乃至全国市场,使核桃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摇钱树、繁荣经济的擎天树和惹人喜爱的风景树。
目前,全区核桃建园面积达33.48万亩、660万株,核桃年产量5900吨,核桃年产值达到1.6亿元。山坡上,一棵棵看似矮小的核桃树,成了村民们设在家门前的“绿色银行”。
群众收硕果
今年,对于上河村的群众来说,收获格外丰盛,沉沉的果实当中有一半来自于他们的山林,那绿绿的山头正在成为他们增收的金山银山。
“良种核桃1600亩,挂果1200亩,1000亩进入盛果期,平均亩产200公斤。上市干果每公斤44元,核桃仁每公斤64元。光核桃一项,人均收入3600元,比去年增收500元。”陈塬办事处上河村支书李彩凤说,下一步她将引进核桃深加工生产线,从脱皮到烘干,从加工到包装,全部实现自动化。
王侃平家的3.5亩核桃园是商洛市核桃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根宪的实验基地,由于管理好,挂果较早。去年受雪害影响,他家的产量有所减少,但仍赚回了1.5万元。老王高兴地说,林改后,他发展林果业的积极性异常高涨,现在正在对果树进行冬季管理,确保明年增产增收。在林改中,商州区充分调动老党员、老村干部、老林农的积极性,让“三老”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余热。为巩固发展特色林产业,上河村60多岁的王侃平、王胜利兄弟俩,几年来,不仅把自家核桃园中的杂劣品种全部高接换优,而且依靠娴熟的技艺,为群众嫁接优良矮化核桃8000余株,推动了全村的林果业发展。
作为拉动农村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引擎,商州区正积极探索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管理途径,组建成立林业产权管理信息服务中心,建立健全林地林木管理、评估机构、林木林地流转市场要素等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体制和机制,促进集体林业良性发展。
商山处处焕发生机,林农个个笑逐颜开,青山座座充满绿意。商州区委书记朱崇和说:“林改最大的成效就是,荒山披上了绿衣,林地变成了绿色银行,群众收获到丰硕的果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