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坚:稳定物价还需对症下药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2-10
|

●结构转型应推行差异性政策
●打击资源类商品的投机行为
●疏导产业资本回归实体经济
●监督垄断企业价格形成机制
●加强监控资源类产品进出口
●强化自由竞争防止逐利投机
当前的物价问题备受关注,也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因此,梳理物价上涨的成因,对政府今后采取应对政策十分必要。
首先,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在于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所带来的真实需求与节能减排的行政措施(比如拉闸限电、原油断供等政策)之间发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其次,政府主导的救市组合拳,比如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实际上超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配套实施等,在稳住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后遗症。流动性的泛滥,进一步推高了整体物价水平。第三,“通胀预期”在市场价格日益上涨的趋势中不断强化,而政府管制的价格体系和银行负利率结构的长期化趋势,给国内套利和投机行为创造了机会。第四,在产品的供应链上,上游资源类行业是少数国企和央企的垄断市场。国内这种缺乏“价格向下弹性”的垄断性资源供给格局,推高了中下游产业的长期进货成本,导致它们失去了“动态平抑”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能力。第五,具备资源类产品进出口的特权企业,利用国内成品油生产的过剩产能和可以低价进货的优越性,去获取被国际金融资本推高的油价和受到政府管制的国内价格之间的价差,会进一步加剧国内市场资源产品短缺的现象。第六,价格管制所导致的“批零倒挂”现象,不仅无法从源头上抑制通胀上涨的局面,反而会促使更多中下游企业主动退出受政府管制的市场,进一步加剧了由“供给不足”问题所带来的通胀压力。
面对上述来自于“需求”(前三个因素)和“供给”(后三个因素)两方面对物价上升的共同推动作用,我们应该拿出怎样的应对措施?看来,仅靠紧缩货币政策是不够的,需要决策部门找到一个组合拳的平衡点、政策导入的最佳时机与合理的实施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