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坚:稳定物价还需对症下药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2-10
|
一是差异性地推行结构转型的产业政策,替代现在对所有企业一刀切的行政管制措施,采取企业自愿和政府扶持相结合的方式,去控制节能减排的目标。可以先让国有大型企业和央企进行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和碳排放权合理交易模式的探索;民营企业则在政府的有效扶持和以往的成功经验指导下,逐步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二是努力确保供给渠道,及时动用战略储备增加对市场的供给,打击金融资本绑架资源类商品的投机行为。对于最近由于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动荡引起大宗商品和农产品(17.70,-0.22,-1.23%)价格的暴涨,应该呼吁国际监管部门和相关国家监管部门投入及时的调查,并对发现的投机行为实施严厉的制裁。
三是通过大力的政策扶持和税收制度的引导,鼓励民营资本进入企业创新的融资平台中。通过这种疏导产业资本回归实体经济舞台的方式,能够降低中国市场流动性泛滥的问题,能够提高有效打击国外热钱流入的投机行为。
四是上游资源类垄断企业要对价格形成机制向公众说明,要接受代表群众利益的“第三方”客观监督。原则上要反映出市场价格波动的趋势,但波动造成的影响可以通过事前的价格“平滑”管理原则,或事后有针对性的损失“补贴”措施来加以缓解。
五是对资源类产品的进出口要设定一个“价差”开关。当内外价差低于某个临界值,就要限制其出口而保证国内的供给。当然,我们在制定临界值时,还是要强调汇率、税收调整后的相对价格水平。
六是对与民生相关的资源类行业,应强化自由竞争的格局,也应该请这一行业的企业加入一种“安全保险”,防止逐利型的主动退出行为。一旦供给冲击导致企业资不抵债时,经第三方专业机构确认后,可以动用这笔保险金来渡过难关,以保证市场稳定的供给能力。
此外,政府需要重视金融体系在管好百姓财富中所发挥的作用。因为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低收入占大多数的百姓,储蓄偏好大于消费偏好,所以,涨工资不一定能看到显著的消费额增长,但是它自然会更多地进入到金融财富积累的过程中,从而导致银行存贷量的放大和金融市场资金规模的增加。若中国金融体系还不走向“成熟”,而今天决策部门又放任由此可能产生的越来越严重的通胀或泡沫问题,那么,百姓正在积累的消费能力,到了明天就可能会化为乌有,从而无法产生我们所期待的“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力量。
(作者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