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开展生态创建 探索经济与环保双赢道路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2-10
|
西昌开展生态创建 探索经济与环保双赢道路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这里!"春天就在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四川省西昌市。
泸山脚下,邛海边上,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是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拥有浓郁的民族风情,是国家最重要的"西电东输"战略基地,中国花木、洋葱、冬草莓之乡,驰名中外的航天城,拥有邛海-泸山、螺髻山、卫星基地等4A景区,是全国最负盛名的太阳城、月亮城、航天城、小春城。西昌市区位优势明显,是内陆辐射东南亚的重要通道,是川滇结合部中心城市。
西昌为何能集这么多美誉于一身?这是因为,近年来西昌市委、市政府立足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在少数民族地区率先开展环保模范城和生态市创建,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成功道路。
加快生态建设 实现跨越升位
近年来,西昌经济社会发展迅猛。2009年更荣获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十大范例城市的称号,县域经济基础竞争力排名全国第105位、西部第9位、四川第3位,综合经济实力排名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榜首。在多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西昌市委、市政府也深刻地认识到,资源遭受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客观现实。为创造一个健康、和谐、优质的生活环境,2007年西昌市建成四川环保模范城市的同时,启动了省级生态市的创建。2010年,又确定了建设"现代生态田园城市"的目标。
"不能因为这一代人的生计而不给子孙后代留下生计,不能因为这一代人的发展空间而不给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
凉山州委常委、西昌市委书记邓显祥,西昌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俊坚持认为,建设现代生态田园城市,是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加快全域西昌建设、构建幸福和谐生活的现实道路,也是少数民族地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必然选择。
"由于历史欠账,西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乡村整体发展水平滞后,与城区的快速发展不相吻合。省级生态市的创建改变了乡村'脏、乱、差、噪、堵'现象,改善了乡村生态环境,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提升了彝族同胞生活质量。"西昌市环保局局长高建虎介绍,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生态环境放在突出位置,从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着手,开展专项治理和生态建设,使群众切身感受到生态市创建带来的变化和实惠。
2007年,西昌市在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首个申报创建省级生态市,提出2010年底建成省级生态市,2015年创建成国家级生态市。西昌确立生态立市战略,科学规划、优化布局。积极推进五大生态体系建设,大力实施"三拖一+七个一"工作模式,使西昌市成为"湖光山色美、民族风情浓、科技含量高、经济实力强"的适宜人们居住的川滇结合部最佳生态城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