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维汉:克山病“克星”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2-13

    在浓浓读书氛围中长大的年轻内科主任

    1922年1月28日,于维汉出生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父母都出身书香名门。父亲深受考取清朝同治四年二甲进士的外公影响,非常看重子女教育,在家中建了男女读书房,于维汉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慢慢长大。上学后,功课优秀,中学仅读四年就考取了伪满洲国满洲医科大学。

    1945年,23岁的于维汉从伪满洲医科大学毕业。当时特定的东北社会环境,阻断了他留学国外的梦想,于是他进入大连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读博期间是于维汉一生中难忘而浪漫的时光。白天在临床做住院医生,下班做实验、写论文。华灯初放时,坐上电车,听着如音乐般咣当咣当的声音,于维汉惬意的一边总结一天的实验结果,一边计划第二天要完成的工作。回到家中,在温馨的灯光下,在父母深情目光的抚慰下,快乐地享受他们准备好的饭菜。两年规律的研究生生活很快过去了。

    1948年,于维汉奉命来到哈尔滨市原东北军区卫戍医院。1949年,年仅28岁的他在哈尔滨医科大学担起了内科主任的重担。

    到克山病的多发区去

    于维汉从大学时代开始接触克山病。

    克山病,是一种骤然发作,多在数小时或一两日内死亡,且发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的疾病。据史载,克山县张云辅屯(今光荣村)在1935年冬死亡70口人。当时,由于原因不明,人们便因此命名为克山病。

    1943年10月,于维汉在满州医科大学讲堂听到了日本原亨教授有关克山病的临床讲座。当时病人是克山县西城镇光荣村董姓中年妇女,诊断为痨型克山病。原亨教授讲述了他们有关克山病的研究和现场治疗及病理解剖情况,介绍了关于克山病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学说、实验室研究、动物实验和现场预防等,这是于维汉最初对克山病的浅显认识。

    1949年春,于维汉诊断了一位从尚志县农村来的山东移民,当时诊断为慢型克山病,经治不愈,病死于心力衰竭。病理解剖证实,确诊为慢型克山病,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医科大学诊治的第一例克山病。

    1953年冬,哈尔滨医科大学接受省委指示,派于维汉副教授参加克山病抢救、调查研究。这是他第一次正式参加克山病防治研究工作。

    当他亲身踏入黑龙江省北部克山病发病重病区克山、北安、德都等县抢救克山病时,在德都小六组村看到一个小女孩,有些浮肿,检查有蛋白尿、轻度血尿,他毫不犹豫地诊断为急性肾炎。当地抢救员却说:这就是克山病。当时不知该怎样去治疗这个小孩,2个小时后孩子死了,他惊呆了。后经尸检解剖,发觉诊断错了。以后又接连不断地诊治多例这样的病人,但几乎都在诊断后2个多小时死去,所有人都束手无策。眼看病人在痛苦中死去,病人陷入绝望之中,于维汉内心感到震撼。

    他在想,他们能在这里生活一辈子,甚至死于地方病,我就不能在这里生活几年吗?他决心在病区继续工作下去,走出实验室,去现场积累资料,开展克山病预防研究和抢救工作。

    于是,刚过而立之年的于维汉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下,怀着挑战克山病的炽热情怀,选择了另一种生活,到乡下、到克山病的多发区去,制服瘟神!




责任编辑: 周岳景来源: 光明日报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