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维汉:克山病“克星”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2-13
|
数十载艰辛,换回亿万生命
虽然叫“克山病”,但这种病不仅限于克山县,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很多省的农村均有此病发生,老百姓称它是“快当病”、“羊毛疔”、“攻心翻”。1941年,此病在克山县北部各村蔓延,死亡近300人。1953年,控制和消灭克山病,对于医学界还是一项新课题。
刚到病区时,于维汉还不完全认识克山病,又找不到可供参考的资料。他意识到,必须自己动手,从接触病人、掌握病情、积累资料做起。于是,他在病区不分昼夜地诊察、治疗、抢救。最初,效果不理想,有的病人抢救过来了,但多数病人在抢救中死亡。他更加勤奋地调查病情,研究防治措施。他常常赶几十里、上百里去病人家,顾不得暖暖冻僵的手,就跪在炕上为病人诊病。为抢救重患,他常常几天几夜不休息,实在困得受不了就蜷在病人身旁眯一会儿,饿了甚至连农村人都无法下咽的馊饭、冷饭他也能充饥。每到冬天发病的季节,于维汉和他的助手就在克山、北安、克东、德都等地的克山病病区没日没夜地奔波。
头场雪,小年前后到次年3月份左右,是克山病的高发期,也是于维汉最忙碌的时候。1953年到1985年32年间,于维汉有十多个春节在克山病重病区奔波。爱人生两个孩子,他都没在跟前,而在克山病区防治一线,哪里有克山病患者需要急救,哪里就有他;哪里有克山病病人死了,送葬队伍里就有他的身影。而自己的母亲,他却没能送一程。那是在“文革”期间,于维汉被当成反动权威接受审查,当他从隔离所被放出来时才看到母亲去世的电报,他泣不成声,这是他一辈子的心痛。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是黑龙江省和全国克山病病情最严重的时期,抢救病人是第一位的。于维汉在一些病区应用过樟脑注射疗法抢救急性克山病,有时一个病人一天竟用上百支甚至上千支樟脑注射液,而疗效甚微。其间,他还用过升压药物和冬眠药物,效果也不理想,死亡率仍很高。经过反复比较、推敲、探索,1957年于维汉试用葡萄糖代替樟脑,采用亚冬眠适当补液的办法,抢救急症病人,收到意外效果。1958年12月31日,他在克山县北合村果断地把100毫升葡萄糖和一个剂量的冬眠1号注射到重症克山病病人那立民的静脉里,病人即刻消除了恶心反应。这一天,于维汉给那立民注射了三次,病人病情迅速好转。后来又把同样的药物用在四个重症病人身上,看到了更好的效果,心慌的农民脸上顿时露出了笑容。从此,于维汉教授提出并应用于临床的亚冬眠和适当补液疗法就成为抢救治疗急型克山病人的通用疗法,急型克山病的治愈率遂由30%提高到95%,这是克山病防治史上的一大突破。接着,在60年代,由陕西提出在黑龙江广为试用的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疗法也收到显效。这两项防治成果的推广,使黑龙江乃至全国急型克山病的病死率骤然下降,从60年代初期起,基本上控制了因急型克山病致死的问题。
1964年,于维汉教授在富裕县建起了克山病防治观测站,同年中共中央北方地方病领导小组决定在哈医大创建克山病研究室。围绕克山病地区微量元素、蛋白质、维生素等与克山病的关系,于维汉教授对1.6万人做了22年的综合性研究,并系统地诊治了6000多名各型克山病患者,主持500多例死亡病例解剖,做了5000多次动物实验,取得了第一手资料。他发现病区居民膳食结构单一是引起克山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于是他倡导用大豆及其制品改善病区居民膳食,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随着研究的深入,于维汉教授提出了“营养缺乏”学说。
在长期防治实践中,于维汉还找到服用毛地黄治疗慢型、亚急型克山病的方法。经临床治疗,75%以上的患者心力衰竭得到控制。其后,他又总结出服用毛地黄和改善膳食结构的结合疗法,使克山病不但可以医治,而且一些病人还可以根治。
一个威胁人类生存、困扰我国黑、吉、辽等16省区309个县(旗)、1.24亿病区人口的“瘟神”——克山病,基本被控制了。
50年来,于维汉一直致力于克山病的研究,其成果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他因此成为全国闻名的克山病防治专家,被同行称为我国克山病防治泰斗。1984年,他主持领导了由7省市、17个防治科研单位组成的历时三年的云南楚雄克山病综合性科学考察,进一步推动了全国和全省的克山病防治工作。
于维汉的研究成果也引起了国际心肌病学者的关注。1979年以来,他先后15次赴日、美等国家参加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1982年他应邀出席了在布拉格召开的第14届世界内科学会议,被选为心肌代谢组执行主席。1984年,他在东京心肌病国际学术会上发表的论文受到高度评价。
于维汉的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和有关部门的科研奖励,4次获全国科技大会奖,4项获国家医药卫生成果奖;他所主持的楚雄克山病综合科学考察获1990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百篇,专著多部,其中,他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为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地方病控制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1997年,于维汉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