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维君:环首都经济圈不应是河北做事情北京做表情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2-14

    对话河北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薛维君:环首都经济圈不应是河北做事情北京做表情。

    “环首都经济圈”这一新概念一经出炉,以往被称为“环京津贫困带”的河北13县市区,似乎一夜之间有望升格为“发展特区”,并将获得“比深圳更优惠的政策”,以至与在民生福利方面令人艳羡的北京能够“一体化”。

    但目前,除了共用区号“010”,更多的期待和设想还只停留在纸面上,且保持低调。“环首都经济圈”将如何具体操作?“发展特区”特在哪里?与北京达成“一体化”有多难?11月29日,《中国经济周刊》专访了河北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薛维君。

    《中国经济周刊》:河北省常务副省长赵勇表示,河北将把“环首都经济圈”定位为“发展特区”,对这个特区,“将给予比深圳更优惠的政策”。如何理解“发展特区”这个新概念?“发展特区”特在哪里?

    薛维君:特区的“特”可以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是特殊的定位和地位,把这一“圈”在未来河北全省发展中的作用提到“引领”和“新动力”的高度。

    其次是特殊的目标和要求,这一“圈”到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比2010年翻两番,城镇化率也要达到60%,这基本上是一个超常的跨越目标。

    再次是特殊的政策,包括土地、政策、工商、行政审批等,一句话,就是要清除障碍。

    最后是特殊的力度。由常务副省长牵头组成了“河北省加快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提出了工作方案,明确了责任分工,这是少有的力度。

    《中国经济周刊》:以往河北省的经济发展规划大都是把“京津冀”放在一起,为什么这次只谈“环首都”?

    薛维君:我个人认为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是从与河北的联系程度和依赖程度上看,北京相比天津大很多,对河北影响更大。

    第二个是探索、试验的技术考虑。经验证明,概念太大,往往无从下手,不管你认识怎么到位,在实践上都很难操作。“环首都”要小于“环京津”,更小于“环渤海”,是京津冀一体化的一个试验田,以后再一步步扩大。

    第三个是从互补性和梯度差的角度来选择。北京已经提出建立国际大都会、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内涵非常丰富,与河北“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发展重点追求的目标不同,需要的发展要素不同,所以冲突和矛盾就少了很多,一体化的阻力也相对较小。

    《中国经济周刊》:“环首都经济圈”要跟北京实现一体化,难点在哪里?

    薛维君:一体化有三个阶段:第一步是基础设施一体化,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近期要有大突破;第二步是经济一体化,优势互补,统一布局;第三步是社会生活一体化,就是相互给对方国民待遇,这也是一体化的最高境界。现在离这个目标很远,估计这个突破了,全国都打通了。

    河北与北京,两地都是省级社会经济体,但北京是首都,河北是行政省区。




责任编辑: 周岳景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