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维君:环首都经济圈不应是河北做事情北京做表情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2-14
|
在这种情况下实现一体化,难点有三个:一个是不同步,河北走得快,北京走得慢,北京到今天并没有做出与河北同等程度的呼应;一个是不同力,河北做事情,北京做表情,虚实不对应。
最重要的一个是中央是否给支持。这件事没有国务院有关部委的参与,推动起来是很吃力的。不说别的,光是行政方面,北京各县区长都是正厅级,河北13县(市、区)是正处级,平等对话都困难,你说怎么办?所以,制度上的障碍不可低估,每走一步都会遇到。
《中国经济周刊》:“环首都经济圈”是河北先提出来的,现在感觉更像是河北的一厢情愿,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穷人想沾光”,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薛维君:京津冀一体化是河北最早开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这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好像河北特别迫切要干这件事。其实,这件事的重要性、迫切性并不在河北,而在北京。
试想,富人住在一个小区里,但旁边尽是穷人,而你又搬不了家,这种情况是穷人着急还是富人着急,破坏的是谁的幸福指数?要纠正一个概念:“环首都经济圈”不是河北通过一体化占北京什么便宜,而恰恰是为了给北京一个更加宽裕的发展环境,将北京的压力向外释放。
对河北而言,北京不但强大,而且有点“怪”,在很多方面体现出“首都经济”特质,其实是动用了一定的国家权力来发展经济,北京正是借助首都这个属性,成为强权强势经济,很快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也完成了区域经济学所说的“极化”过程的第一步“集聚”。
但北京不可能不顾周边的发展而成为现代化的孤岛。以奥运会为标志,北京已经开始进入功能扩散和能量辐射阶段,表现为更多发展要素和供给向外转移,除了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转移,还有现代服务业,比如金融业、会展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咨询服务和技术服务业等等,都有向周边扩散的需要。如果再加上北京“城市病”的考虑,应该说,“环首都经济圈”的设想,打动了双方利益的“结”。
要知道,区域现代化类似于自行车团体赛,它不是看骑得最快的选手的成绩,要看团队成绩,特别是最慢的选手能骑多快。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环首都经济圈”已经成为很多房地产项目的炒作概念,相关地区的房价也开始攀升,这对经济圈的建设会产生何种影响?
薛维君:房地产是一个副产品,但是老百姓肯定把眼睛盯着这件事。对“环首都经济圈”来说,房地产能够产生多大影响,取决于一体化进程的速度和深度,这是一个正相关的关系。
“环首都经济圈”方案中提出“打造宜居生活基地”,并不是为了吸引首都居民购房置业,主要是为了吸引北漂一族。很多北漂没有固定的住所,但是他们与普通的农民工相比有一定的技术特长,如果能吸引他们到河北来创业,将来跟北京一体化了,实际上跟在北京生活差别不大。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