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瑞:蹲在玉米地里做文章的种田人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2-17

    陈锦瑞,是江苏省如皋市如城郊区建设村的一位普通农民,在几十年的种田生涯中,一直与玉米打交道。与往年一样,今年陈锦瑞家种植的鲜食玉米仍然是1.55亩,由于受到去冬今春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效益却打了个不小的折扣。自家田里长出来的大棚玉米只卖了5500元,比起上年的9600元,足足少了4100元。对于一个靠种田过日子的农民来说,心理上难以接受是可以理解的,可他并没有愁容,反而面带喜色地道出了玉米减产,收入翻番的诀窍。

    陈锦瑞是个科学种田的有心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农民有了种植自主权后,他就将原来种植的饲料玉米更新为鲜食的糯玉米。鲜食玉米在7月上中旬便上了市,收入一下子就增加了三四倍,收获期也提早了15至20天,使后茬的水稻收获期、栽插期前移,产量也增加了不少。尝到甜头的农民相互仿效,都种起了鲜食玉米,但因种植品种单一,产品集中上市以后,出现阶段性过剩,导致了互相杀价,形成恶性竞争的现象。为改变这一状况,以陈锦瑞为首的一帮种田能手,率先探索新的增效途径,巧打时间差,发展早春大棚玉米。“立春”节前后播种,大棚覆盖栽培,6月上旬陆续上市,收获期比露地生产的玉米提前30天左右。避开集中上市以后,一亩鲜食玉米的收入达到4000元左右,这与过去种大田玉米相比,已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可贪了心的陈锦瑞就是不满足现状,几年下来,他又借鉴蔬菜生产上的深冬栽培技术,硬是把三棚四膜覆盖,塑盘育苗,大田棚式栽培技术搬到鲜食玉米生产上来。结果,使鲜食玉米播种期前移到上年的12月中旬,收获时间在5月下旬,比过去的春播大棚玉米上市期又早了7至10天,每亩种植效益又增加了1000元左右。鲜食玉米的上市时间,也前伸后延自5月下旬至11月中旬。玉米品种也由过去单一的白糯,发展到目前的白糯、紫糯、花糯等多品种齐头共进的格局。

    在当地,陈锦瑞对鲜食玉米生产的研究可以说是“专家”级的人物了,但他心中一直有一个疙瘩。每当“元旦”、“春节”等重要节日来临之时,超市里的鲜食玉米要卖到好几块钱一根,而此时自己手中却脱了货。看到别人在玉米上赚大钱,心里总不是个滋味。去年,他向种植业协会的农技人员问了个究竟。原来,鲜食玉米可以利用速冻保鲜技术进行冷藏,在非生产季节销售。陈锦瑞是个一点就通的聪明人,由此便想出了赚钱的新招。去年秋天玉米收获时,他从周边农民手中收购了3.5吨青玉米,租存于相关企业的冷库中,做起了淡季补缺的生意。结果,他的鲜食玉米从去冬今春以来一直没有脱货,卖得都是好价钱。陈锦瑞是个闲不住的人,家里的鲜食玉米销售结束之后,他和老伴两人又分了工,陈锦瑞负责到马圹、柴湾等地采购青玉米,老伴则在家里负责加工和上市销售。这样一来,田里的玉米虽然受灾减了产,但玉米上的综合效益则翻了一番还转了弯。就是这样,多年来,从年初到年末,周而复始。陈锦瑞一直念着自己的玉米经。

   (作者: 王高勤 严军 冒建宏 )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 周岳景来源: 三农在线--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