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源头听涛声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2-23

    在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今天,“第一”胜过“更好”。利川的经验表明:经济要发展需要创新视野,努力做到拓宽思路促转型

    利川有着太多的资源禀赋。一个洞、一座寨、一口井、一座山、一棵树、一首歌,富含着神奇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人文景观。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正在成为利川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在12月9日的市委六届八次全会上,利川市委出台了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生态宜居全国知名旅游城市的决定。

    新一轮旅游业的发展大幕徐徐拉开。利川正在全力推进市域经济由第一产业为主导向第二、三产业为主导转变,由农村经济为主导向城市经济为主导转变,由内生型经济为主导向开放型经济为主导转变,由整体解决温饱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变。

    “作为全州国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级市,经过历届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的努力,利川市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峥嵘说,“按照州委、州政府领导对利川发展要‘走在全州的前列、提升在全省的位次、扩大在全国的影响’的要求,利川市展开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讨论,要求全市干部群众站在更高视野,拓宽发展思路,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

    在大多数人眼中,做不了“第一”,做“第二”或做“第三”也无妨。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也许这种观念还行,但在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今天,只有永远争做“第一”,才不至于被淘汰。

    从利川市提出的几个“第一”看,决策层的视野得到了印证,发展的思路更加宽阔与明晰。

    加快建设中等规模城市,全力打造城市经济“第一平台”;优先发展城乡交通,着力打造城市经济“第一枢纽”;扶强壮大特色工业,努力构建城市经济“第一支撑”;加快发展特色旅游业,大力培植城市经济“第一品牌”;全面提升特色农业,切实建好城市经济“第一车间”。

    市长李义说,科学谋划是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多谋者得,善谋者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善于科学谋划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

    为保证利川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和可持续性,这个市在启动利川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20)之前,专门邀请武汉大学有关专家进行了利川市发展战略研究,聘请华中科技大学有关专家完成了利川市经济发展战略、两型社会背景下利川城乡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利川市旅游发展、利川市中心城区规模等专题发展研究,对利川城市的功能、性质、发展方向、功能分区以及路网优化作了重要研究和科学调整。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市委、市政府绘就了利川市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宏伟蓝图。

    近年来,该市在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沿海产业转移规律、自身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

    2007年至2009年,共签招商引资项目合同25个,签约金额120亿元,累计到位资金15亿元,龙桥电站、齐岳山风电、腾龙洞景区开发、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腾龙国际度假五星酒店等一大批招商项目相继落户开工或建成投产,有力地增强了发展后劲。

    来自利川发改委的数据显示,全市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33.3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0.5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00.02%,年均增长8.64%,剔除烟厂破产搬迁因素增长14.58%;人均GDP从2005年的3945元提高到2010年的5740元,年均增长7.79%。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电力、制药、建材等传统主导产业得到升级优化,机械电子、旅游商贸、房地产、印刷包装、物流配送等新兴产业加快成长,强化了市域经济支撑,产业结构不断向合理化方向演进。三次产业比由2005年的42.2∶33.4∶24.4(剔除烟厂因素结构为55.05∶13.05∶31.90)调整为2010年44.57∶22.08∶33.35。




责任编辑: 周岳景来源: 恩施新闻网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