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壁江山交给农民 实现群众致富愿景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2-27

    在陕西这片十年九旱、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少的土地上,绿色承载着所有的希望。

    2007年陕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启动,2009年全面铺开,全省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于今年11月底基本完成,提前一年完成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林改任务,为实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改革目标奠定了基础。全省家庭承包率达到76.1%,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获得了国家林业局充分肯定。

    陕西省有集体林地1.48亿亩,占国土面积近一半,是耕地面积的2.4倍。集体林权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过多次改革尝试,其中8000万亩已落实经营主体,但仍有6800万亩由集体统一经营管理。

    中央林改政策出台前,陕西省于2006年就积极谋划集体林改,赴福建、江西学习考察,开展调研,摸清状况。2007年宁陕等10个县开展试点,先前探路。截至今年底,全省1.48亿亩集体林已全部完成野外勘界和确权工作。其中:家庭承包占76.1%;拍卖及大户承包占7.1%;集体股份合作经营占14.3%;保留集体经营的占2.5%。全省集体林地承包到户率达到83.2%。全省调处林权纠纷2.37万起,调处率96%。签订承包合同348.6万份,面积超过1.44亿亩。

    多措并举 确保质量

    陕西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高度重视林改工作。省委、省政府先后9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林改工作,相继印发《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意见〉的实施意见》,规范指导林改工作。省委、省政府将林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省委书记赵乐际多次调研指导林改,并作出重要批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赵正永,省委副书记王侠,副省长姚引良深入基层检查指导林改工作。省人大、省政协专题听取工作汇报,组织视察林改工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省财政拿出3000万元,市县财政拿出1.56亿元,作为林改专项工作经费。80个县的县委书记或县长担任林改领导小组组长,亲自抓林改。各地层层成立组织机构,签订目标责任书,落实责任。财政、发改、档案、司法、金融等各有关部门密切协作,全省形成了“县(市、区)直接领导、乡镇组织实施、村组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的工作机制,有力推动了林改工作顺利开展。

    在吃透中央林改精神的基础上,陕西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一系列落实“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措施:村、组必须依法选举产生不少于5人的林地承包小组,普通群众不能少于2/3;对已承包到户的集体林完善稳定承包关系;仍保留为集体经营的以分为主,对以县为单位人均面积超过1.5亩的,要求家庭承包率要达到85%以上;集体原则上不保留,要保留不得超过总面积的5%;未开展林改的不得采伐林木,不得以集体名义流转。同时,也不搞“一刀切”,对不适宜家庭承包的四荒地,采取大户、联户等形式发包。各级和有关部门还建立了挂钩联系或分片包干制度、月报通报制度,经常开展督促检查。林改任务完成后,县区自查,省市依据确权到户、林权证发放、纠纷调处、林权登记、档案建设、群众满意等六条标准验收,进行量化打分,综合评定,不合格的限期整改。

    为便于基层操作,陕西省将林改细化为15个环节,规定具体内容及要点,要求环环紧扣、逐项落实。工作中,紧抓村组林地承包方案制定、实地勘界、纠纷调处三个关键环节不放松。在制定村组林地承包方案时,充分尊重本村组群众意愿,林改方案均经2/3以上群众讨论通过。在勘界中,全省5600多名技术干部用3年时间完成了正常工作状态下5年才能完成的750万块地的勘界任务。在林权纠纷调处中,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同志的优势,通过协商化解矛盾,做到了“户间纠纷不出组,组间纠纷不出村,村间纠纷不出乡,乡间纠纷不出县”。

    为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陕西坚持把宣传贯穿于林改全过程。林改以来,各级媒体宣传报道林改万余篇次,向农户发放《林改知识问答》等林改宣传手册400余万份,印发《林改致农民朋友的公开信》680余万份。全省举办各类政策技术培训班15.2万场次,培训林改工作人员、村组干部、承包小组成员60多万人。根据在林改检查验收过程中与群众座谈、发放问卷调查了解的情况,群众对林改政策的知晓率达97%,对林改工作的满意度达到100%。

    实现“三定” 成效初显

    本次改革是建国以来陕西省情况最复杂、难度最大、工作最为扎实有效的一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改革共涉及全省104个县(市、区)、391万农户、1547万林农,省、市、县、乡共成立林改组织机构1582个,组织动员7万多名党政干部、技术人员,18万余名村组干部和210万农民群众全过程参与,全省投入林改工作经费3.83亿元,组织召开群众会议46.3万场次,制定村组林地承包方案11.5万份,建立林权档案420余万卷。“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改革使农民经营林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林改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激发了林业生产活力。林改后,广大农民群众获得了林地70年的承包经营权,拿到了林权证,林业生产潜力得到集中释放。2010年,全省农户投资造林面积56.3万亩,社会投资造林55.8万亩,分别是改革前2006年的3倍和2倍。2009年,西乡县林农王永华等7人自发成立了花椒专业合作社,依托科技提高了花椒质量和产量,花椒售价从每斤25元卖到每斤60元,仅此一项增收80余万元。

    二是增加了农民收入。改革后,全省林农户均承包16.3亩有林地,仅以林木价值测算,资产性收益达1.2万元;凤县、宁陕县等重点林区县户均160亩林地,户均资产性收益近9万元。农民通过入股、抵押,还可获得资本性收益。今年,全省依托森林资源发展经济林、林下种养、森林旅游等经营性收入达48亿元,林农人均产值310元,是2006年的2.5倍。

    三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林改后,全省从事林下种养业和依托森林资源发展旅游、餐饮的人数由2006年的11万余人增到了2010年的26万余人,翻了一番,主要依靠耕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林业产业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2009年,宁陕县有1万多外出打工农民返乡务林,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四是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林改推进了法律法规的普及,增强了农民法制意识,促进了基层民主与法制建设,密切了干群关系。全省没有因林改发生一起上访事件。

    五是摸清了集体林家底,锻炼了干部队伍。本次林改,通过逐户逐宗地的实地勘界,全省共核准集体林面积1.48亿亩,比之前统计的1.3亿亩多了1800万亩。各级党政、技术干部通过讲解林改政策、组织发动群众、现地勾图勘界,转变了作风,锤炼了党性,积累了经验,提高了技能,为今后农村工作和林业建设贮备了大量人才。




责任编辑: 高红芮来源: 网易新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