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农村垃圾革命闯新路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1-12

      还是这片田野,没有了随风飘散的各色塑料袋、废弃田头的农药瓶子,多了一份纯净与明快;

    还是这些村庄,不见了横流的污水、乱倒的垃圾,添了一丝整洁与安详;

    还是这群农民,摈弃了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狭隘,增了一种公德意识与操守。

    短短两年,一场席卷农村的垃圾革命在江西鹰潭掀起巨浪狂飙,荡涤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卫生习俗。经历这场风暴的洗礼,农村卫生彻底改观,农民生活习惯革故鼎新,更为令人欣喜的是,在这场革命中还收获了农村民主自治的体制、机制创新,收获了干群关系的融洽。

    一个普遍性难题的有效破解

    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实现了由末端处理向源头分类转变、事后处理向事前管理转变、被动处理向主动开发利用转变、政府主导处理向农民主体处理转变

    农村垃圾处理点多、面宽、量大,是个普遍性的难题,而鹰潭人巧妙破题,用鲜明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构建了独树一帜的“鹰潭模式”。

    “鹰潭模式”最令人赞赏的是理念的超前。其一,鹰潭人提出垃圾处理不出村、不转移,不产生二次污染的目标,符合绿色环保的潮流。主张以自然村为单元,以农民和保洁员为主体,就地处理。

    毕竟农民居住分散,垃圾收集困难,像城市垃圾一样集中处理难度太大,财力和用地上都不现实。

    其二,鹰潭人提出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主张变废为宝,循环利用。于是,全市普及了农村垃圾源头分类,所有的垃圾分为有机垃圾、非有机垃圾和建筑垃圾三种。

    去年12月17日,记者在龙虎山风景名胜区上清镇上下西源村看到,家家户户建有沤肥窖,备有两只写有“有机垃圾”、“非有机垃圾”的塑料桶,一个装可回收废品的垃圾袋。家里的剩饭剩菜、果皮瓜壳、畜禽粪便等倒入自家的沤肥窖或沼气池,转化为有机肥料和清洁能源。可回收的废品有专门人员进村收购;不能回收的由保洁员统一收集,送到各自然村的焚烧炉统一焚烧,产生的灰土入田;建筑垃圾由保洁员收集后定点堆放,用于村庄填塘铺路。

    其三,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倡导“农民的事情农民办,农民的事情农民管”。政府高位推动,以奖代补,鼓励各自然村建焚烧炉、垃圾晾晒池或烘烤床等硬件设施。但政府不包办代替,而是健全废品回收网络,以市场运作带动垃圾资源化;组织农民推选信得过的村民事务理事会成员,由理事会向农户收取保洁费、聘请保洁员,维持垃圾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转等。在鹰潭,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量化达98%,资源化率达到95%。建筑垃圾100%用作填塘铺路。有机垃圾的20%转化为沼气,80%沤制成有机肥。全市有机肥每年产生的肥效相当于3416.4吨纯氮、1708.2吨纯磷和2391.5吨纯钾。非有机垃圾75%得到了回收,全市每年可回收3558吨废旧塑料、橡胶、纸制品等,农户和保洁员变卖废旧物资每年收入683.28万元,另外25%的非有机垃圾,焚烧成灰肥还田。

    为了减少焚烧释放有害气体,该市组织人员先后7次对焚烧炉进行改进,取得了6项国家专利。目前各自然村推广的是水循环过滤式焚烧炉,炉内气体经过水洗后再排放,大大降低了对空气的污染。

    一种村民自治模式的成功实践

    垃圾天天在产生,治理农村垃圾没有农民的支持与参与,单靠政府号召、政府投入是不能持久的。如何巩固治理成果,避免“脏乱差”现象反弹?鹰潭的经验是,必须把农民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让农民发挥主体作用

    12月17日上午,记者走进余江县黄庄乡藕塘村下罗源村小组,眼前为之一亮:从村头到村子的中心有长条形的公共绿地、休闲广场、文化活动中心等公益设施,地面干干净净,村民房前屋后同样整洁有序。六七位村民正在排练迎新年的节目,59岁的保洁员易银秀清理完垃圾,放下空板车,笑眯眯地挤进看热闹的人群,当起了观众。

    谈到村里的变化,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说,搞农村卫生清洁工程之前,村里垃圾成堆,污水横流,下雨天村里到处是烂泥,出门得穿高筒套鞋。现在环境卫生搞好了,全村人走上了水泥路,用上了卫生厕,喝上了自来水,建起了沼气池,不少村民自豪地说,现在感觉比城里人的生活环境还好。

    垃圾天天有,日常卫生谁来管理?保洁员的工资如何筹措?面对记者的一连串提问,村民指着易细山说:“有村里的理事会负责呀。”原来,易细山等6人就是自然村50户农户选出的村民事务理事会成员。他们没有工资,完全代表村民管理村里的公益事业。

    易细山介绍,理事会是搞农村卫生清洁工程时,按全市统一要求由村民推选出来的。“我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乡村两级干部的带领下,组织全村人清理陈年垃圾,用了四五天时间,运了三四十车,才整出个模样。第二件事就是建垃圾处理场,从选地、投劳到运行,上面给统一的图纸,我们自己施工。”易细山指着焚烧炉介绍其构造,俨然是行家里手。

    原来村民只有逢年过节才会打扫家里家外的卫生,自从有了村民事务理事会,下罗源村小组的村民感觉村里天天像过年一样干净整洁,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人的心情也敞亮许多。日常卫生监督管理像请保洁员、收保洁费、组织家庭卫生检查评比等,都由理事会负责。

    前些年村民们心里暗自较劲,比的是谁先致富。这两年,村民口袋有钱了,新房盖起来了,庭院绿化美化了,又开始私底下较起劲来,比的是谁家整洁、文明。

    藕塘村每个月组织各自然村的女理事挨家挨户检查家庭卫生。在罗家村检查时,有一户人家被贴上印有“不清洁”的白纸,男主人回家后就责怪妻子不称职:“全村家家户户家里搞得干干净净,贴的都是‘清洁’,怎么就你这么懒?”两口子闹得不可开交。终于等到第二个月检查,这家评上了清洁户。村支书桂宽兴说:“现在全村找不出一户‘不清洁’了,婆娘们聚在一起就交流、攀比,看谁更能干,把家里收拾得更干净。”

    充分挖掘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把讲卫生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是鹰潭市农村卫生清洁工程取得实效的关键。

    搞好自家房前屋后的卫生,村民普遍能接受,村内公共场所谁管?当然是政府要管理起来,但政府怎么管?该市领导说,要动员、组织农民自己管理。即使是集体经济较为宽裕的自然村,政府也不鼓励让农民免费享受垃圾处理服务,每户每月交三五元,钱不多,关键是强化农民的主人翁意识。

    全市3500多个自然村全部实现垃圾日产、日清、日处理,看似简单,但两年来,能坚持不辍,就是了不起的事。




责任编辑: 高红芮来源: 江西新闻中心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