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各行各业不为人知的“潜规则”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1-13

    蔬菜“注水”成潜规则:46斤菠菜有13斤是冰水

    2010年1月,从批发市场花80元买回的一袋菠菜里,郑先生掏出了10瓶冰水。经称重,整袋菜共重46斤,其中冰水就有13斤。也就是说,批发商宣称1.7元/斤的菠菜,实价为2.42元/斤。多位摊贩表示,批发外省运来的蔬菜时,他们多让批发商给个蔬菜净重的实价。

    “新密一斤菠菜批一块七,太便宜了,现在批发价也得两块多一斤。他们是用低价吸引小商贩批发,实际赚的是冰水钱。”居民抱怨,菜价高,估计这冰水占了不少原因。郑先生说:“摊贩为了减少损失,就得把菜价抬高,损失就转嫁给了消费者。”

    彩票中大奖捐款渐成潜规则 专家:强迫捐款无意义

    2010年3月,广东省电白县18岁女孩蔡燕梅患有尿毒症。蔡家已花掉10多万元,负债累累。如果彻底康复,蔡燕梅必须换肾,手术费用逾20万元。网友“冰尘”大胆建言:“我们找出买彩票中了奖的彩民,让其捐献25万,挽救一条生命……”如此的“爱心”行为,并没有得到大部分网民的支持。

    据相关网络调查,约有7成多的网友对此表示质疑,他们认为“此举如同逼捐,有道德绑架的嫌疑”。有两成的网友对此表示支持,认为“这是爱心行动,呼吁关注需要帮助的人。”近年来,在国内彩票市场里,“中大奖就捐钱”似乎已成为一种“潜规则”。

    “学生操刀、导师署名”成潜规则 导师辩称“被署名”

    《院士抨击部分导师沽名钓誉》报道刊发后,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部分导师也感到很“委屈”。“现在,导师被当成‘招牌’而被学生署名的情况很普遍。”沪上某名校高等教育研究所林教授要为导师“正名”,他告诉记者,部分高校有规定,学生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1-2篇论文才能毕业,而现在发表论文的竞争很激烈,一些学生甚至等待两年都未发表过一篇论文。林教授坦言,学生署名一般都把导师放第二作者,自己是第一作者,只有这样,这篇论文发表才“有效”。

    “但实际上,导师名字放在学生后,并非以第一作者的形式出现,对自己而言并无实际好处,因为评职称等只看第一作者署名论文。‘被署名’反而要承担很大风险。”林教授说,尤其是现在“把关”又很难,万一论文出了一点事,自己的名声也毁于一旦。

    名校招办老师揭秘高校招生“潜规则”

    2010年4月,中央音乐学院一位70多岁梁姓博士生导师主动到学校纪检部门坦白,承认自己与一名邹姓女学生发生肉体关系并收受贿赂。这一发生在中国最高音乐学府的“潜规则”丑闻,立刻成为轰动一时的热门话题。该教授曾承诺利用关系帮助该女生考上博士却没能成功,担心女生将此事曝光,故决定主动交代并退回赃款。

    高校因招生而滋生的腐败是否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招生门》作者一苇表示,“大家看到的新闻,是现实的喜剧,小说中众多主管高校招生的校领导,尤其是各高校的招生办主任们,环环相扣,各有魔力,皆有神通,他们演绎了一幕幕令公众匪夷所思而又实实在在的现代滑稽剧,造就了一出出现代人间‘奇迹’。”

    玻璃“瘦身”成行业潜规则 湖北抽查合格不足一成

    建筑门窗不保温,居家浴室玻璃易破碎,高层玻璃遇风坠落……这些都与玻璃厚度相关。2010年1月,省工商局联合国家玻璃质检中心、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在武汉、仙桃、荆州三地市场上抽查15批次平板玻璃。

    结果,国标中厚度4毫米的平板玻璃,市场上实际只有3.6毫米、3.4毫米,甚至3毫米,共有14批次涉嫌不合格,涉嫌不合格产品占到93%。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副秘书长周志武称,“缩水”已经成为玻璃行业一大潜规则。由于社会大众对此普遍不知情,这股歪风愈演愈烈。

    动辄就打5折 服装标价虚高是行业“潜规则”

    “220元换500元”、“每200元减100元”……对此,福州服装业内人士曝料,由于成本不同,不少品牌服装在福州市区比八县(市)原价会贵10%~15%;而商场内的衣服原价,则会比专卖店高上30%左右。

    杂牌服装,同款衣服价格不一不奇怪;可品牌服装吊牌价也会不一样吗?曾为三彩服饰加盟商的金女士向记者透露,由于省会城市与地级市、县级市的房租、人工等服装经营成本不同,为此,厂家会允许加盟商对同一款衣服的原价有10%~15%的价格浮动。

    比如该品牌同一款大衣,在福州标价在810元,在宁德以及武夷山等地,就有可能只标到700元左右。“同一款式,不仅不同区域标价会有高低,在福州市区,同一品牌服饰在专卖店和商场价格也会有差别。”这已是服装业的“潜规则”。

    公职招录内幕层出不穷潜规则引发社会“仇官”心态

    近年来,公职招考作弊内幕不断升级,已经从所谓的“潜规则”进化到了给领导子女“量身定制”职位,甚至出现“交叉安排”、“提前内定”、“考试作弊”、“公示巧合”、“人才引进”等种种作弊手法。专家认为,这种现象不但会严重损害社会公正,而且也将使官员素质日益下滑。

    近年来,被群众举报或是查实的公共职位招考内幕不断升级,已经从所谓的“潜规则”进化到了“量身定制”。广东省某地曾出现一名“预测哥”,他发帖称,当地事业单位招聘过程中,宣传文化中心的两个岗位“不仅限专业,最夸张的是10年或5年的经验,而且招的工作人员两名却有完全不同的限制”,“几乎可以肯定是量身定制”。

    “预测哥”称,经过自己打探,招聘信息中,前者为该单位一李姓主任,后者为一卢姓本地人,他们“所有条件完全符合”。最后的结果显示,“预测哥”的预测完全正确。




责任编辑: 周岳景来源: 环球网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