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强县”看铁岭市县域经济的发展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1-26
|
俗话说,“郡县治,则天下安”。据统计,截止到2006年底,辽宁省铁岭市经济总量的78%、全市财政收入的60%以上、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93%都集中在县域,可见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铁岭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铁岭300多万人的民生问题,关系到新铁岭大铁岭的建设和发展。全国“百强县”的成功实践为铁岭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学习借鉴“百强县”的成功经验对实现铁岭市县域经济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 全国百强县的成功之路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始于2000年,采用县域经济的综合性、可比性、客观可行性的基本数据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基本上可反映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剖析百强县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一)凡是百强县域,在经济上都有强烈的开放度,能够大胆引进外资比例,扩大投资市场,拓展资金来源。百强县排名第一位的昆山市面积927.7平方公里,总人口63.72万,原是以农业为主,工业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县。20世纪80年代昆山把走外向型经济道路作为发展的突破口,以开放换取发展空间,以发展拓展开放空间,在利用外资上走上了快速崛起之路。据统计2005年底已累计合同外资302亿美元,实现到帐148亿美元。自1984年引进首家外资企业至今,昆山已累计批准来自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项目2300多家,合同外资11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0亿美元,开工投产企业1053家。
(二)成功县域都非常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从“百强县”看,无论是民营经济起步较早的浙江,还是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的苏南和外向型经济突出的珠江三角洲,民营经济和混合型经济都唱主角。百强县排名第五位的广东南海辖区面积1073.8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13万,流动人口104万。形成以民营经济迅猛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独特的“南海模式”,企业密度已接近发达国家现有的水平,铝型材、陶瓷等支柱产业均由民营经济挑大梁。浙江的县域经济之所以能率先发展,在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中获得先发优势,是政府尊重和保护群众首创精神、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结果。
(三)成功的县域都非常注重培育产业,发展适合本地区的经 济,把城镇化和县域经济紧密结合起来。百强县中浙江占据最多席位,遍地开花的区域特色经济是其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柱,如百强县排名第十位的绍兴县地域面积117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0.5万,外来人口30万,是“中国纺织基地县”。百强县排名第十二位的义乌市的小商品市场是“全球最大的超市”,百强县排名第四十六位的永康市被称为中国科技五金城,特色经济已成为这些县(市)的代名词。
(四)百强县(市)强就强在工业,一般都有几个在区域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支柱产业,有大量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群,一批高知名度企业和知名品牌。百强县排名第十七位的福建晋江市地域面积649平方公里,人口100.6万人,侨、港、澳、台胞210多万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晋江市提出“没有品牌就没有竞争力,没有规模就没有影响力”,大大实施“品牌立市”战略,鼓励企业规模发展,目前有亿元以上企业100多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件、中国名牌产品10件。
二、铁岭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铁岭市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为302.6万人,地处东北亚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是吉林、黑龙江两省通往其它省市和出海港口的重要通道,区域位置优越。建国50多年来,铁岭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已成为闻名全国的粮食主产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新兴的煤电能源之城。当前要抓住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向内地转移、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融入沈阳经济区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和合理利用资源优势,为铁岭市县域经济发展打开新的局面。铁岭市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的态势良好,具体表现为:
(一)县域经济有了较快发展。2006年铁岭县GDP可实现53亿元,增长51.4%,相比2004年翻了一番;开原市GDP实现75亿元,比去年年末增加了22亿元,增幅达41.5%;调兵山市全口径GDP预计实现49.3亿元,人均实现19700元,居全市之首;清河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2.5亿元,同比增长42.5%。
(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铁岭县1600户农民变市民,5.5万人外出务工,调兵山市总人口25万,其中城市人口已达18.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了75.2%。昌图县每年大约转移8万农村剩余劳动力,每人年均收入7000元。
(三)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工业水平有所提高。到2006年11月末,铁岭县工业产值实现73亿元,同比增长41.1%,一、二、三产比例为29.2:54.8:16。开原市工业增加值实现39.6亿元,净增14.4亿,增量占GDP增量的47%。调兵山市三次产业比为4.9:69.1:26。清河规模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6亿元,与实施技术改造前的2004年增长105%,实施工业增加值5.2亿,与2004年相比提高220%。
(四)招商引资成果喜人。2006年开原共引进域外投资项目150个,其中超千万元以上项目102个,超亿元大项目33个。清河全年共引进投资超千万元项目56个,其中超亿元大项目14个。清河区占全市人口和土地资源的3%,全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59亿元,完成了全市13%的项目招商任务。 从纵向比较来看,铁岭市县域经济总量以年均24%的速度前进,但我们与发达地区之间的横向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通过与全国百强县评比中第100位的河南省新郑市以及全国平均水平和我省平均水平的对比,可以看出,铁岭市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低于新郑市、全国平均水平和全省平均水平。主要表现为:
一是经济总量不高。2005年新郑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55亿元,比开原市、调兵山市、铁岭县分别高出101.9亿元、138.5亿元、122亿元。同时铁岭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也低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但开原市的经济总量与全省平均水平接近,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只要在发展水平方面做出不懈地努力,有望进入全省10强。铁岭市争创全国百强县的实力还非常薄弱,实现县域突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是财力不强。2005年新郑市的地方财政收入为5.55亿元,比开原、调兵山、铁岭县分别高出3.73亿元、4.34亿元、4.10亿元。可见,铁岭市3市(县)的财政实力与新郑市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开原的财力水平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调兵山、铁岭县的财力也与全省平均水平十分接近,铁岭县域财力发展潜力巨大。
三是投资不足。近几年来,铁岭市的各个县(市)区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投资严重不足的状况有了一定改善,但投资不足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2005年,河南省新郑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65.45亿元,分别是开原市、调兵山市和铁岭县的2.9、4.4、3.8倍,铁岭县域经济要想发展必须千方百计地扩大投入。
四是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2005年,新郑市的规模企业增加值达到了56.3亿元,分别比开原、调兵山、铁岭县高出48.9亿元、53.6亿元、48.4亿元。在产业结构方面,新郑市一产仅占4%,工业绝对占主导地位,而第三产业也发展迅速,铁岭市的调兵山市二产比例相对高于新郑市,三产比例与新郑市却存在一定差距,可以看出铁岭市的县域工业与发达县域的工业水平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都存在较大差距,各县(市)区的工业和第三产业仍需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