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环境成难题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2-18
|
“农村环保工作相对来说开展得比较晚,也没有太多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相当一部分同志有畏难情绪,‘没政策、没资金、没人力、怎么搞’”?河北省廊坊市环保局局长张卫东在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议上说,“这就需要创新工作方法。”
“农村环保工作相对来说开展得比较晚,也没有太多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相当一部分同志有畏难情绪,‘没政策、没资金、没人力、怎么搞’”?河北省廊坊市环保局局长张卫东在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议上说,“这就需要创新工作方法。”
张卫东所说的“创新工作方法”在廊坊市“581”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典型示范工程(以下简称“581”工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581”工程,即在全市选定5个乡镇所在地、8个集中生产小区、100个村街,作为典型示范点。
“581”典工程实施一年多来,廊坊市不断强化大环保观念,跳出环保做环保,抓住重点巧借势,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隶属多个部门、职能交叉难于管理,资金短缺,投入匮乏的情况下,各(县、区)克服困难,加强协调,部门联动,启动并完成了30个村街环境整治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对53家典型乡镇饮用水水源地进行了基础环境调查和评估,圆满完成了第一年度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
在这一年的探索中,廊坊市总结出了破解农村环保工作难题的新思路。
没政策?
抓典型示范带动
宽阔的柏油路、整齐的绿化带、红顶白墙二层联体别墅……走进廊坊市永清县董家务新村,仿佛置身城市高档别墅区。董家务村,河北省第一个“燕赵新民居”示范点,就是廊坊市在新农村建设中打造的一个典型。
“我们是2009年1月搬进来的,最大的感受就是村里干净得多了,我现在开餐馆,收入也比以前好多了。”张大妈在新村的小广场上对记者说。
据了解,村委会对村街的所有道路进行了全面的硬化、建立了集中畜禽养殖小区、规划了村民柴草堆放区,成了专门的清洁队伍,购买了分类垃圾箱140个、垃圾清运车3辆,基本做到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
为了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问题,董家务村严格按照城市化标准建设了给排水管网,并在每户建设污水净化池,经过初次净化的污水进入指定的6个化粪池后进行再次处理后外排,基本杜绝了村内污水乱倒随意排放的现象。
据永清县环保局局长苏锦军介绍,董家务村的典型示范作用,带动了全县一大批环境综合整治村街,建设了高标准的环境基础设施,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截止到2010年10月底,永清县已有16个村(街)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对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集中畜禽养殖小区粪便等影响农村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进行了综合治理。
畜禽集中养殖试点建设也是一个通过典型来推动的代表。在国家对规模生猪、奶牛养殖项目资金无偿支持的基础上,廊坊市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开展技术引导,培养了一批典型的畜禽集中养殖试点。
试点基本按照猪-沼-菜、猪-沼-林(果)等生态模式来发展和规划,积极应用“零排放”技术新建或改造猪舍,实行粪污集中处理、综合利用,解决粪污污染问题,发展势头极好,以三河、大厂、安次、永清为代表,廊坊市欧华林畜产品有限公司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