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全力治理滇池流域农业面源污染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3-03
|
滇池流域种植业高度集中,复种指数较高,商品率高,大量耕地用于种植花卉、蔬菜、烤烟等农药、化肥施用量大的作物。长期以来,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及农田废弃物、养殖业排泄物等是造成滇池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首要因素,滇池流域环境承载能力已十分脆弱。
“滇池清,昆明兴”。滇池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直接关系到云南省昆明市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工作刻不容缓。为此,昆明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农”改“林”工程,用3年半的时间将34.3万亩农业种植面积全部调整为园林园艺、苗木、经济林木种植、园林园艺景观和滇池湿地生态园区、农业休闲观光区,全力建设生态景观湖岸,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用3年半时间,使34万余亩蔬菜、花卉种值面积实现“农”改“林”
目前,在滇池流域2920平方公里范围内,有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呈贡、晋宁6个县区的43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338个村居委会(含42个社区居委会)、1321个自然村。涉及农村人口约73.4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近1/4,共有农村劳动力32.7万人。耕地面积为34.3万亩,其中蔬菜种植面积为23.5万亩、花卉种植面积为7.55万亩。
如何推进滇池流域2920平方公里的产业调整?昆明市委、市政府做出了明确的年度调整计划和时间表,去年1.9万亩的调整任务中,呈贡县实现全部调整,官渡区、西山区、晋宁县部分调整;今年调整8.2万亩,西山区、五华区全部调整,经开区、高新区、度假区、官渡区、晋宁县、盘龙区部分调整;2012年调整16.5万亩,经开区、高新区、度假区、官渡区全部调整,晋宁县、盘龙区部分调整;2013年晋宁县、盘龙区全部调整完毕。
三大策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在滇池流域农业结构调整中,沿湖坝区将调整为园林园艺、苗木种植和农业休闲观光等区域,根据林业面山绿化、水利河道绿化、城市园林绿化等,选择适宜在滇池流域种植的园林园艺、苗木品种;山区、半山区则调整为以经济林果、中药材、桑园为主的生产区。通过对滇池流域蔬菜、花卉和粮食产业的逐年调整,不仅大大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还为园林园艺、苗木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提供了空间和保证,为把滇池流域建成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苗木生产园区奠定了基础,积极改善了滇池流域水环境。
为了不让“农”改“林”留下后遗症和顺利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昆明市采取了以下三大策略:
——在花、菜、粮逐步退出滇池流域的过程中,市农业部门等要严格控制292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化肥农药使用,规定苗木生产禁止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一律采用物理及生物综合防治措施防治植物病虫害;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昆明市委、市政府把生活出路、就业等民生问题作为重点,积极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让农民有一技之长,使农民积极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以前单一的农业劳作,不再从事种菜、种花、种粮等,实现转移就业,在自己的土地上变身产业工人;——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加快滇池流域土地流转进程,引进综合实力较强的苗木生产、销售企业,集中连片承接流转滇池流域土地,进一步提高园林园艺、苗木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把滇池流域建成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苗木生产园区。
制定详细措施,扎实推进“农”改“林”
据悉,昆明市针对“农”改“林”的实施,制定了详细措施,包括花菜粮渐次退出滇池流域、每年安排技能培训3万人、1亩粮田改林获补1000元。
一是花菜粮渐次退出滇池流域。滇池流域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呈贡、晋宁现有23.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将逐年调整到嵩明、寻甸、宜良、石林等县;现有的7.55万亩花卉种植面积逐年调整到宜良、嵩明、寻甸、石林等县;现有的粮食种植面积逐年调整到宜良、寻甸、石林、嵩明、禄劝、东川、富民7个县区。
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每年安排技能培训3万人。按农业结构调整年度安排,农业部门等对转移的劳动力分别进行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区域内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补助增加到每人800元。2011年~2013年每年安排技能培训3万人,其余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多渠道转移就业。为了让农民学到实用技能,调整后的劳动力培训转移整合各类资源,开展园林绿化、苗木生产技术等培训,有针对性地为推进滇池流域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提供实用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