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产业做强内力大增 招商引资突飞猛进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3-10
|
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确立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后,全省积极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抓住灾后重建、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导,改善引资环境,扩大引资规模,提高引资质量,优化引资结构,创新引资方式,强化产业链招商,使省外、境外资本对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极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十一五”的5年,全省引进国内省外资金超过1.5万亿元,外商投资实际到位额超150亿美元,实现了新跨越。通过招商引资,经济规模做大了,产业做强了,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了。
发财要趁早!这是台展集团负责人杨鸿明的经验之谈。他的公司已在内江投资5亿元,为富士康等电子产业及成渝经济带的汽车产业做配套。成渝经济区的电子、汽车产业呈集群发展之势,让他加快布局追赶机遇。
这些投资者的入川路径,折射出四川5年开放轨迹。
成效最好时期
招商引资实现飞跃
1973亿元,2998亿元,4064亿元,5336亿元——四川引进国内省外资金,已连续三年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元台阶。
实际到位外商投资总额,由2007年的17.7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61亿美元,160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外来投资者从最初的试探性投资,逐渐扩大投资规模。2010年3月26日,英特尔成都芯片封装测试厂第4.8亿颗芯片成功下线,并正式投产最先进的2010全新酷睿TM移动处理器。这意味着我们所使用的笔记本电脑,每两台中就有一台配置了“成都智造”的中国“芯”。
省招商局表示,“十一五”期间是我省招商引资成效最好的时期,全省引进国内省外资金超过1.5万亿元,是“十五”的8倍以上,年均增速超过50%;外商投资实际到位额超150亿美元,年均增长达37%。招商引资到位总额中西部第一,到位内资总额占西部1/4。
成效最好,不仅体现在招商总量为历史最高,更体现在引资结构“质”的飞跃。
招大引强,重大项目入川势头强劲。2010年,当年全省履约项目平均到位资金5718.9万元,比2009年提高1285.4万元。其中,履约5亿元以上内资项目占内资到位总金额的50.16%,10亿元以上项目占31.93%,第十一届西博会四川签约项目单个平均投资额达4.4亿元,比2009年提高4690万元。
坚持招商选资,项目结构不断优化。去年全省着力引进一批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龙头项目、核心配套项目和产业链关键环节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在引进到位国内省外资金中,第三产业占比达39%,比2009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第十一届西博会四川签约高新技术和装备制造业项目占签约项目投资总额的26.5%。
“走出去”“请进来”
给选择四川更多的理由
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要找到“最重要突破口”。
2008年3月,四川经济发展史上 “首次”、“里程碑意义”、“最高规格”的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会隆重举行,下发了《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意见》。
全面承接产业转移,四川新的发展大戏渐进高潮。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与灾后重建等重大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四川在本轮国际国内产业调整中抢占先机。
通过一系列改革,四川成为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省份之一;根据国内外产业转移特点、“7+3”优势产业规划和自身要素承载能力,精心谋划50个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载体。
“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主动邀请“跨国公司西部行”,省领导率团奔赴18个援建省市感恩招商,每年还有数以千计的小分队进行招商活动。
区域合作,被放于对内对外开放的优先位置。四川建立了招商引资的独特渠道和平台:变 “对口援建”为“对口合作”,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形成良好的产业互动格局;打好成渝经济区市场牌,举办“天府四川宝岛行”,台湾电子信息产业“链”上四川;去年9月,国际合作重大突破——与新加坡签署合约共建“新川创新科技园”,这项重大合作项目将成为我省南向拓展的重要载体、西部地区开放合作的成功范例。成功建立“通道”,四川招商始终引领西部发展。
力量聚集,厚积薄发。百威、戴尔、联想、仁宝、富士康等行业“巨无霸”排队入川,成为2010年招商引资最亮丽的风景线。省招商局统计发现,几乎每个月,都有重大项目落户。“我们能感觉到,在成都的背后,整个四川省都在支持这个项目。”戴尔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闵毅达说。
联想掌门人柳传志则说:“四川是面对南亚的桥头堡,借助欧亚大陆桥,以四川辐射东欧,甚至西欧,是联想未来的全球战略。”
世界级的优秀团队、丰富的人力资源,经济环境、基础设施、区位条件等,以及成都这座城市的风情等,都构成对外资的吸引力。立足四川观全球,是众多巨头新的战略图谋。区位、环境、产业、市场、人才、科技等优势叠加在一起,成为他们选择的理由。
做大规模做强产业
外来投资提升内生动力
招商引资,支撑四川各地加快发展。
三年招商,南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385户增加到590户,外来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超过本土,为该市贡献了过半的工业销售收入和利税,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南充工业。
这并非特例。据省招商局与省统计局联合测算,去年上半年,全省引进国内省外资金形成投资约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9.1%,对GDP贡献率约9.5%。招商引资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31.8%、工业总产值的41.2%、利税的42.9%、就业人员的35.6%。在川外商投资企业税收占全省涉外税收的比重超过20%,解决就业30多万人。
省招商局表示,通过招商引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聚集发展,区域发展内生动力正不断增长。
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油气化工产业有望率先发展成为我省的千亿产业;我省资源优势正在加快转化为产业优势,攀西钒钛钢铁、川东北天然气化工、川南重化工、成乐眉雅绵硅产业等集群正不断壮大。这样的千亿产业,这样的产业带,不仅将促进四川产业的结构调整,对投资、消费、出口等方面都将产生很大的支撑作用。
投资环境,也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不断得到优化。比如在引进仁宝项目过程中,四川首次在西部地区开展了物流通道实测,加快开通欧洲货运班列等,催生从西南地区经阿拉山口、至中亚、欧洲最便捷的陆上运输通道;迎接富士康的到来,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高新园区从申报到获批,仅仅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创造了新的纪录。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发展新跨越,四川的未来值得期待!
(作者 曾小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