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凤富谈农垦区现代大农业建设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3-16
|
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垦区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和坚实稳固的发展基础。
一是依托优势资源建成强大的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垦区地处东北亚区位中心,位居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地总面积5.62万平方公里,拥有耕地4200万亩,国有农牧场113个,总人口168万。如果把北大荒放在全国31个省市区排序的话,土地面积排在第27位,耕地面积排在第21位,粮食总产排在第13位,商品粮总量排在前三甲,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承担着特殊使命。
二是形成了持续稳产高产的粮食生产模式,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垦区粮食总产跨上100亿斤台阶用了48年时间,跨上200亿斤台阶用了10年时间,跨上300亿斤台阶用了4年时间。粮食生产能力呈快速提高之势,正在向总产400亿斤冲刺。目前,垦区基本建成了防洪、除涝、灌溉和水土保持四大水利工程体系、气象生物灾害预警预报体系、农田生态防护林体系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机械化率高达96.5%,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超过70%。
三是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农业产业链,为加快现代化大农业的产业升级创造了有力条件。垦区拥有国家级、省级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培育了“米、面、油、乳、肉”等十大支柱产业,形成了2000万吨农产品加工能力,拥有“北大荒”、“完达山”、“九三”、“丰缘”等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其中“北大荒”品牌价值达到205亿元,位居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第45位。打造了集团化的粮食物流网络,创新组建了“粮食银行”等新型粮食营销业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同时,显示出拉动基地和农户进入国内外高端市场、实现优质农产品应有市场价值的无限潜力。
四是高度的城镇化深刻改变了农场面貌,为创新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经验。垦区确立了构建“四五”城镇体系目标,即用10年左右时间打造5个中心城、50个重点镇、50个特色镇、500个宜居型居民区。目前,100多座北方生态园林城镇已经在广袤沃野上崛起,城镇化率达到72.3%,接近工业化七国集团76%的平均水平。垦区还通过搬迁居民点复垦土地39万亩,相当于新增了一个大中型农场,创造了城镇化集约用地的奇迹。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意味着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已经跳出了“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模式和思维定势。
五是持续实施民生工程提高了凝聚力向心力,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自2005年以来,总局党委连续实施“路、住、水、能、树、文、教、卫、保、富”十大民生工程,“十一五”期间垦区民生资金投入,比“十五”高出2倍以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目前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3267元,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4.5%。在快速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垦区整体上风清气正,心平气顺,广大干部积极拥护支持党委的重大决策,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正在成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凝聚起了全民力量,群众基础巩固扎实。
六是成功的改革实践创建了新体制、新机制,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强化了制度保障。垦区加快内部政企分开和集团化改革,北大荒集团总公司启动运行,北大荒集团整体竞争优势日益增强,在中国企业500强中的位次上升到第83位。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支持垦区发展,从有利于保障垦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确立了垦区“人大立法授权、政府依法派出、农垦区域管理、内部政企分开”的行政管理体制。2010年10月,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黑龙江省垦区条例》,为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体制保障。
七是在深化局市共建场县共建中履职尽责,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创造了良好社会环境。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农业部部署,垦区积极开展场县共建,对周边农村代耕、代播、代收面积,良种覆盖面积,新农业技术推广面积,龙头企业拉动农村基地面积,农业保险覆盖面积均超过3000万亩,大批农民共享垦区优质教育、卫生医疗等优质公共资源,已有180多万户、近1/3的毗邻农村居民进入到场县共建体系中,垦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成为全体北大荒人的共同目标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期盼。
八是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深厚的北大荒文化底蕴,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提供了不竭动力。黑龙江垦区是南泥湾事业和南泥湾精神的继承者,在60多年的开发建设和改革发展中,垦区人民创造了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北大荒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北大荒人开拓前进,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宝贵精神财富。近年来,垦区又与时俱进地形成了“诚信、务实、创新、卓越”的北大荒核心价值观,成为北大荒人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和谐发展的共同行为准则。这些都为建设现代化大农业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