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浦:全面提升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3-18
|
品牌战略昂起县域经济风帆
“中国衣架之都”的称号,将荔浦县的品牌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境地。除了衣架这个全国知名品牌之外,不逊色于“荔浦衣架”知名度的还有两样东西:一是荔浦芋,一是马蹄。
10多年前,一部《宰相刘罗锅》的电视剧竟让其貌不扬的荔浦芋成为京城热捧的“宝贝”;10年后,荔浦芋早已成功注册地理性商标,名扬四海,成为荔浦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在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荔浦马蹄产业形成工农联营优势,成就了“中国马蹄之乡”的盛名,小马蹄走俏海内外;如今,荔浦芋、马蹄、衣架这“三大名片”,已成为荔浦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2008年起,该县用工业化思路谋划农业发展,引进荔浦芋深加工企业,扩大荔浦芋的产销量。芋头糕、芋头条、芋奶茶、芋饼等上百个“荔浦芋”系列产品不仅热销全国,还远涉重洋,销到了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和东南亚地区。如今,按照无公害标准化要求进行规模种植的“荔浦芋”,获得了国家注册商标。2010年,该县荔浦芋种植面积突破5万亩,貌不惊人的芋头成了荔浦农民致富路上的“垫脚石”。
2010年,该县种植马蹄10万多亩,全县马蹄均实现订单生产,农民人均从马蹄产业中获纯收入1200多元。
在品牌战略的推动下,荔浦县成为商标注册大县,全县拥有注册商标近500件,居桂林各县之首。通过创牌、树牌、保牌等一系列商标战略使荔浦县彻底甩掉了上世纪80年代“假冒伪劣制造基地”的帽子和粗加工附加值低等弊病,大多数企业通过创自己的商标走品牌之路,注重确保质量,诚信经营,逐渐获得了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商标也成为了优质产品、安全放心的代名词,更成为维系企业生命的一条不可或缺重要纽带。
探索“三位一体”城乡共建新模式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该县依托城乡共建抓党建,探索了“三位一体”城乡共建新模式,加快推进工业集群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城镇品味,全面推进工业名城、山水名城、创业名城建设,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让农民从工业产业链中分到更多的收益,这是荔浦走“城乡共建”的关键所在。“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把工业原料种在农村,把第一生产车间放在农户,把一线工人养在农家,把企业半成品仓储放在农舍,让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目前,全县已发展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6家,经营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6家,每年8万亩马蹄、3万亩药材、780万平方米食用菌等基本在本地加工,5万多农民就地变成了产业工人。
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该县大胆创新,形成了企业发展、农村富裕、党组织壮大的“三赢”局面。今年,全县非公企业党组织的400多名党员与结对村的200多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为贫困户送技术、送资金、送项目。广西绿园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与新特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马蹄销售协会等8000多社员(会员)签订马蹄、莲藕、荔浦芋等农产品保护价购销合同,辐射带动了全县2.2万种植户,为农民增收上了“保险锁”。
工农联营的“荔浦模式”,促进了城乡资源的有机整合,也带动了“以工哺农,以农助工,工农并进”的良性循环。正是在这种和谐发展理念的引领下,荔浦在招商引资领域大胆推行“企业发展县内无乡界”政策,该县跻身自治区A类工业园区,目前已有30多家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企业落户。仅2010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新引进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0个。(缪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