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中国网县域经济专栏首页>>县域观察

吉林前郭土地“被出让” 干部强行进村送钱调查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4-02

    据甘肃农垦集团项目负责人介绍,王府站镇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集约化膜下滴灌经营后,可以增产40%,节肥50%,节水60%。

    “每年可增产粮食1575万斤左右。”王府站镇党委书记张文林说。

    针对示范区建成后,农村可能会出现“空村现象”等质疑。宝音太回应说:“不用种地的农民可以通过政府组织外出务工创业,对不愿外出务工的男劳动力和在家留守的妇女,政府已经引进了30万套汽车坐垫手工编织项目,组织他们参与手工编织。政府还投资1000万元,为不愿外出打工农民发展棚膜经济,增加致富渠道。”

    “我们即将在项目区建设老年公寓和公租房,改善中心医院医疗条件,设立公安分局,在养老、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治安等方面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宝音太强调每个村的村民能进入示范项目区的不足三分之一,因此不存在空村现象。

    全程参与了此次与政府部门沟通的青龙山村村民代表庄金祥告诉记者,整个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政府部门与全村农民都是以协商的态度在进行,并没有出现强制农民出让土地的事件,不同意参与项目的村民也没有签订过任何土地出让协议。

    村民张玉兰说,针对村委会要求村民不能购买种子等问题,县里知道后很快就来人制止了。

    农村土地流转之路任重道远

    66岁的王府站村村民张训安为记者算了一笔帐:“我们这里出去打工的村民往外包一晌地一年5000元钱。现在项目区一晌地给7500元,而且这钱当年春天就给,放在银行还有利息,国家直补钱也发给农民自已。自已种地的农民,一晌地最多收成为1.6到1.8万斤。如果刨去成本,一晌地能挣6000多元。”

    和老张一样,已经签约的村民们都表示,滴灌是好事,而且土地只流转五年,土地归还农民后,农民可继续享受滴灌的示范成果。但是为什么唯独青龙山村部分村民“认可”却不“接受”呢”?

    青龙山村村民张玉兰说:“与项目区其他的村子相比,我们青龙山村的自然环境更好,土壤质量高,受干旱的困扰也相对少,我们收成更好,挣得更多,所以村民们的出让土地预期价格高于其他村子,因此很多村民不满意政府定的每垧地7500元的价格,总之就是认为不划算。”

    另一位村民孟宪峰则说:“以我们村上的条件来说,我种地的收益不错。而且我种地也习惯了,我也不愿意出去打工。对发展蔬菜大棚,养殖等经济发怵。”

    3月31日,当地村民告诉记者,未签约的青龙山村村民土地已经基本上被平整完毕,他们正在紧张地做好春耕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宝音太表示,没想到一个现代农业示范项目的开展,会引来这么大的争议。但“增产百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他们今后会吸取教训,把老百姓的工作做的更细些,保证项目区试验成功,使农民利益得到充分保障,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地发展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记者在王府站镇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看到,管道铺设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据悉,4月10日以后,项目区春耕生产将全面展开。




责任编辑: 周岳景来源: 新华网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