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成都“最彻底”户籍改革--农民身份大转变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4-02
|
此前,为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成都已先后进行几次大的户口政策调整,逐步放宽城镇户籍。2003年,成都取消入户指标限制,以条件准入制代替“入城指标”;2004年,打破沿袭数十年的二元户籍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2006年,率先实现本市农民租住统一规划修建的房屋可入户;2008年4月,实现本市农民租住私人住房可入户,彻底打破由货币筑起的阻碍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壁垒。
葛红林告诉新华社记者:“从实施结果看,没有出现大量农民涌入城区的现象。这揭示出,不同工作层次、收入条件的农民是有选择性地迁徙,不会都进中心城区,而是梯度式地进场镇、进县城、进中心城区。”
“通过户籍改革,我们要让农村愿意出来的人先出来。”葛红林告诉记者,一是先让进城务工者出来,这些人的户口还在农村,习惯做工而非做农,应鼓励他们先出来;二是先让困难农户出来,现在一些农村居民的生活比较艰苦,农村的低保户比城市的低保户生活更为困难;三是先让年青一代出来。
“农民”仅是一种职业而不再是一种身份
近年来,各地相继进行户籍改革探索,从全国来看,户籍制度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一些地方改革之所以没有实质进展,在于改革目的不是为了解决户籍制度长期不合理所积累的问题,而是有其他打算。”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段成荣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有的地方是单纯为了提高城市化比重,有的地方是“盯上了”农民的土地。
让农民“带着土地”进城,即农民进城不以牺牲承包地、宅基地等财产权为代价,被视为成都户籍改革的最大突破。秦代红一再强调:“我们改革的目的是纯洁的,绝不是要剥夺农民的权益。在鼓励农民进城的基础上,农民可以带产权进城,就业、参加社保不以丧失承包地为前提;不进城同样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
近几年,成都开展并完成了对农村土地和房屋的确权颁证。葛红林说:“进城不需要放弃在农村拥有的土地及权益,农民心里会更踏实。这增强了对农民的吸引力。”
按照成都的户改制度设计,成都将统一就业失业登记,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分区域统一的城乡住房保障体系;分区域统一城乡“三无”人员供养标准和低保标准;建立城乡统一的计划生育政策;实现义务教育公平化;统一中职学生资助政策;实行统一的退役士兵安置补偿和城乡义务兵家庭优待政策。眼下,这些措施正在陆续密集落实。
“今后在成都,不仅农村居民可以迁徙到城镇居住,城镇居民也可以选择到农村定居,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自由迁徙不再受任何限制。而‘农民’这个称谓也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而仅是一种职业。”秦代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