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中国网县域经济专栏首页>>时政要闻

农民文化生活调查:文化站人气比不上麻将室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4-06

    “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这是以前人们对一些地方农村文化缺失的形容。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推进,以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力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农民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不过,总体上看,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相比,与广大农民的需求相比,农村文化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提出“突出抓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着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最近,本报记者分赴黑龙江、浙江、安徽、云南等地农村采访,了解当地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期盼。

    “喜欢唱、喜欢跳,但是活动场所非常有限”

    “等着你,等着你,我在山下等着你……”每晚8点一过,云南腾冲县中和乡大村的文化大院,村演出队的队员已经在台上唱起来、跳起来了。

    10多年前,大村就组建了演出队,队长杨菊美说:“那时,我们就在村里的巷道、屋角跳传统花灯、唱滇戏,并不富裕的大家凑钱买录音机、道具、服装,就是喜欢唱、喜欢跳,唱了、跳了就高兴了。”

    2009年,大村决定拿出火山石开采权转让所得的200多万元集体收入,建设文化大院。不过,当时200多万元没能及时到位,村里12个党员干部一合计,每人从信用社贷款5万元,先期垫付。文化大院如期开工。

    在云南,像大村这样的“文化惠民”创建村已经发展到68个。

    不过,在许多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相对比较单调,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也还比较薄弱。

    “村民们想唱、想跳,喜欢唱、喜欢跳,但是活动场所非常有限。”云南楚雄禄丰县仁兴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张云福说,全镇148个自然村,目前仅有16个村文化室,天一黑,大多数村民只能待在家里,实在想跳了,就去哪家的院子里活动活动。

    黑龙江绥化市北林区的民间艺术基础不错,东北秧歌、满族花棍舞、珍珠球、寸子舞远近闻名,每年夏秋都要组织几十场“金色田野”百姓大舞台下乡演出。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北林区的21个乡镇已经建起了18个文化站。

    文化站建起来了,问题也接踵而至。北林区文体局副局长侯立辉说,下乡演出需要车费、油费以及演员的吃、住、行等费用,搭建舞台也要投入。一次活动搞得好,下次申请经费就相对容易些;如果效果不理想,下次再申请经费就很难了。

    另外,由于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农家书屋”和乡村文化站绝大多数处于“半年闲”的状态。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主要靠国家下拨的文化建设经费,但要正常运营还需要煤、水、电等日常开销,这就形成了一个新的资金缺口。

    为切实解决农村文化建设长期以来存在的历史欠账多、现实投入不足等问题,各地都想了不少办法。比如,云南省从2009年开始,省级财政按照农民年人均0.5元的标准,每年安排1800万元的“文化惠农”活动补助经费,用于农民文化活动补助。而在此前的2007年,云南省财政投入1000多万元,为25个边境县和3个藏族群众聚居县每县配置了1辆“文化大篷车”,把文艺演出送到村组。

    “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资金投入不能光靠村集体,政府应该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另外也可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戴卫东表示。

    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这几年民营艺术剧团如雨后春笋。

    石国荣,浙江嵊州市黄镇光明村的普通农民。1988年,他创办了嵊州市群艺越剧团,现在已经成为嵊州最大的民营剧团,每年到各地演出600多场。

    群艺越剧团是浙江农村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仅嵊州市就有100多个民营剧团、4500名从业人员。




责任编辑: 周岳景来源: 人民日报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