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文化生活调查:文化站人气比不上麻将室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4-06
|
文化站人气为何比不上麻将室
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对于农村文化的投入力度都非常大,单从硬件上说,很多地方的农村文化设施还是比较健全。不过,调查中发现,很多地方的农村文化设施利用率并不高。
走进黑龙江绥化市北林区津河镇的综合文化站,暖气是凉的,在屋里穿着外套还有些冷。大鼓、投影仪、电脑等价值比较高的设备收进了库房。原本用作小剧场舞台的地方,堆满了破桌椅、地毯、旧书包等杂物。
津河镇农民张洁反映,这个季节基本没啥文化活动,像村里的四室一场(图书室、微机室、棋牌室、健身室、小剧场)都不开。“村里打工出去的有一大半,留下来的要么是忙着种地,照顾家务,要么都是年老体弱的,大家白天累了一天,要说搞些文艺活动,一没时间,二没体力。”
当地农民说,他们平常玩得最多的,还是传统的老三样——喝酒、打牌、唠嗑。
记者调查发现,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这确实是影响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原因,但未必是主要原因。
在云南不少地方,村文化大院建设热热闹闹,文化活动也开展得红红火火。不过,也有村民反映,文化大院开展的各种文化惠民活动,初衷是好的,但内容上还有些单一,“除了唱歌跳舞,我们很少去文化大院。”村里的麻将室经常有很多人。
马鞍山市文明办副主任孙宏举说,一些地方虽然成立了宣传文化服务中心,建立了综合文化站,但配套工作没有完全跟上,“不能真正实现为群众服务的功能”。
“农村文化建设要避免成为面子工程,就要特别针对农民的特点,不能急功近利。什么时候能让农民有自由选择文化活动的权利,就有很好的效果了。”云南省文化厅厅长黄峻说。
关键要“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有人带”
采访中,许多干部群众反映,农村文化建设,关键靠人。
绥化市北林区文体局副局长侯立辉介绍,北林区文工团有将近50人,群艺馆有20人,民艺团有7个人,这三家是北林区主要的文艺团队,文艺汇演、送戏下乡以及庆祝性演出等,主要依靠他们。但是,近年来这些团队人才流失很严重。
“会的人少,带头人少。”北林区津河镇副镇长杨惠斌说,现在,大家都忙着赚钱,没兴趣搞文化活动。
黄峻说:“长期以来,在行政村以下,由于没有专人负责文化工作,文化建设的自发性淹没了文化建设的自觉性。要实现村级文化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关键是要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有人带。”
2009年1月,云南省出台《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每年从懂文化政策、有实践经验、德才兼备的干部中选派一批文化副县(市、区)长、副乡(镇)长,主要负责文化建设”。2010年8月,从省级有关部门选派的首批9名文化副县长全部到任。
刘正荣,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到临沧市凤庆县担任文化副县长已经半年多了。他把全县13个乡镇跑了一遍,发现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较以往好了很多,农民自发的文艺演出、传统“打歌”经常能见到。
“但是,我们下乡调研,听到群众反映,农村的文化生活还是相对枯燥,希望能改善文化活动的场所,更新录像放映的设备。除了经费投入,更关键的还得要有人组织。”刘正荣说。
近年来,云南还想了一些办法,解决“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有人带”的问题。比如,从有知识的优秀青年农民中聘用了一批“文化干事”,专门组织群众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同时负责抓好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指导推进乡村文化产品的开发推介,联系协调农村文化产业合作社的有关工作;从大学生村官中聘请了一批“文化辅导员”,负责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的培训工作;从热心文化事业的村民中招募了一批“文化志愿者”,协助“文化干事”做好文化活动中心或文化活动室的日常事务。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搞得怎样,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质量。”戴卫东建议,应当改进农村基层干部的政绩考核机制,引导他们在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的同时,重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记者温素威、胡洪江、袁泉、钱伟、顾春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