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中国网县域经济专栏首页>>县域时评

“扩权强县”改革与制度创新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4-06

    第三,提高省级政府调控能力问题。实行省管县体制,在宏观调控主体上就只有中央和省级部门,管理范围和幅度的扩大,对省级财政的调控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省级财政如何强化自身在承接中央调控目标基础上自主调控本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减少管理和调控盲区,将直接影响到县域财政总体状况和格局。首先,由于城乡经济的内涵不同,发展程度各异,必然会增加省(区)政府管理的业务量和难度。对于一些辖区面积大、人口多的省(自治区)而言,可能会出现省级政府管理幅度过宽、难度加大、信息反馈不灵等问题。这就迫切需要省(区)政府转变工作思路,从旧的“市管县”思维习惯中调整过来,向宏观视野中抓大放小的工作思维转变。其次,必须探索建立有效的机制,使省实际管理的幅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实现对其管理的县(市)进行宏观调控和有效监督的目的。第三,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要尽快适应“强县扩权”和行政管理扁平化趋势对其工作理念与工作方式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及时调整政府职能,增强工作的回应性,切实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第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问题。“扩权强县”改革只是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侧面,它不能完全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对于正处在由初级的市场经济国家向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推进的中国来说,如何厘清政府的作用,做到“到位”、“适位”而不“越位”,实现政府从传统模式向“公共服务”转型,则显得既迫切又关键。“省管县”改革过程中的政府转型,不仅意味着政府间职责、权限分工的调整,更重要的是,推动政府向市场放权,建立政府与市场的分工体系,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因此,如何进一步明确各级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刚性职责,创新政府绩效的评估体系,健全政府间竞争的规则系统,弱化地方政府、地方领导同辖区经济增长短期绩效的利益关联,是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防止“省管县”改革加剧县域行政区经济现象的重要前提。

    “扩权强县”所涉及到诸多体制性问题,诸多的利益矛盾,决定了这一改革必然是一个在逐步推进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而不断完善体制的渐进性过程。应该把这一改革作为一个中长期的战略来对待,从战略高度设计改革方案及其实施路径,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改革。

    (王明清)




责任编辑: 周岳景来源: 人民网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