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中国网县域经济专栏首页>>县域观察

豫贫困地区儿童营养堪忧 一半学生吃不到热午饭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4-11

    【调查】

    一半学生中午吃不到热饭

    冯晓航的午餐是自带的蒸馍,蒸一次要吃一星期,所以她的馍经常长黑毛

    群山环抱的桐树庄小学共有7个班级,自2002年与其他村小学合并后,共有21个自然村的150名学生,其中最远的离校将近5公里。大多数孩子上学都要翻山过河,因该村至今尚未享受到“村村通”政策,崎岖不平的山路让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异常艰难。据介绍,他们一天花费在路上的时间在4个小时左右,不少人中午放学必须急匆匆回家吃饭,然后马不停蹄返回学校。

    头一顿免费午餐,9岁的袁梦想只吃了一碗米饭,问他为啥不吃,他害羞地说,怕吃多了,明天就不让吃了。他患有小儿麻痹症,位于乔庄组的家离学校虽然只有2公里,但他每天花费在路上的时间比其他孩子多了一倍,为此,他经常中午不回家,有时吃奶奶准备的干粮,有时就只喝自来水充饥。

    六年级的冯晓航家住竹园村黄背洼组,离学校将近5公里,每天早上5点多就得起床,而她的父母均外出打工,她早上基本上没吃过饭,带些邻居蒸的馍做午饭,蒸一次馍要吃一星期,所以她的馍经常长黑毛,“有时候也上山挖些野菜就着吃,渴了去水管上喝自来水”。

    该校老教师武天龙说,桐树庄小学像冯晓航这样父母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占70%,早上不吃饭就来学校的学生占80%,中午在学校吃干粮的占50%,另有一部分学生要么到邻近的亲戚家吃饭,要么买泡面吃。“还有两个孤儿,情况更糟。”武天龙说。

    这两名孤儿,一名是12岁的五年级学生李一含,他的父亲患尿毒症去世,母亲改嫁后他由邻居照料,早上基本不吃饭的他,中午也是“有时候吃,有时候不吃,饿极了就睡觉”。另一名是6岁的一年级学生赵文海,父亲几年前外出打工去世后,他便到几家亲戚家轮流住。“亲戚家也不富裕,他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武天龙说。

    记者问赵文海免费午餐好不好吃,他先点了点头,后来又说:“快食面更好吃。”因为从未有过零花钱的他,曾经吃过同学吃剩的快食面,感觉那是“天底下最好吃的”。

    许多老师也面临午餐难题

    除了教学之外,他们无一例外地还要为家中的农活操劳

    桐树庄小学共有10名教师,除了教学之外,他们无一例外地还要为家中的农活操劳。

    与学生一样,住在大山深处的这些教师也面临着离校远的困境,因为没修水泥路,即使有摩托车也很难在山路上畅通无阻,一遇刮风下雨,午饭就只能是在学校啃干粮喝开水。

    今年41岁的女教师慎省会自1990年即在桐树庄村一处叫黄安乐的山沟里代课,当时每月仅50元工资。到了2001年,有了孩子的她回家务农,可等孩子到了上学年龄时,黄安乐小学合并到了桐树庄小学,她家离学校将近4公里,为了照顾儿子上学,她回到学校做代课教师。“现在工资涨了,前两年500元,今年涨到600元了。”慎省会借来邻居的轧面条机,买来煤球在学校做顿午饭,这样既能解决自己及儿子吃饭的问题,又能帮中午啃干馍的孩子们烧些开水,“有时饭做多了,也经常给一些中午没吃饭的孩子吃”。

    在桐树庄小学教了大半辈子学的武天龙无奈地说:“几十年来,我自己也不清楚替多少贫困生垫过学费,也不知给多少个没饭吃的孩子拿馍吃,有时看到中午有些学生饿得趴桌子上不想动,我心里也酸酸的,但毕竟教师也不富裕,靠我们管那么多孩子吃饭也不现实。”




责任编辑: 周岳景来源: 大河网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