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中国网县域经济专栏首页>>县域观察

三地争夺诸葛亮故里 被指15亿建仿古建筑大集合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4-19

诸葛亮故里 输不起的争夺?

    山东省、临沂市以及沂南县等三级政府官员携手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5月15日至17日将举办诸葛亮文化旅游节。据介绍,沂南县借助“诸葛亮故里”的文化带动效应,去年以来,总投资额超过15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今年投资1.8亿元建设诸葛亮城。

    “15亿、1.8亿”这两个数字,把舆论关注的焦点再度引向名人故里争夺战。据说,诸葛亮有三个故里:一个是“童年故里”,山东临沂;一个是“躬耕故里”,河南南阳;另一个是“卧龙故里”,湖北襄阳。为此,湖北的襄樊市特意更名为襄阳;南阳政府也不甘示弱,预算花9亿修复当年孔明先生的茅庐。投资数额越来越惊人令人迷惑:难道真是为了证明这是一场各方输不起的争夺?

    反对

    仿古建筑大集合

    能有多少文化

    河南南阳与湖北襄樊一直在争夺“诸葛亮躬耕地”,争得如火如荼、热火朝天。襄樊更是一气之下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襄阳”,以表明自己才是“正版”。由于历史记载的模糊,这两个地方的争夺实际上已经持续了数百年,以后,恐怕还要争夺下去。与这两个地方不同的是,由于史书的记载比较明确《三国志》上说,“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阳都,就是现在山东临沂的沂南县所以临沂沂南宣称自己那里是诸葛亮的出生地,就没有人跟它争。

    但是,史书上写到诸葛亮的时候,是从他跟随叔父离开阳都之后开始的,对于他的童年生活,并无只言片语。那么,这个出生地,除了在史书里被记下一笔之外,跟诸葛亮之间还有过什么“不得不说的故事”,也就不得而知了。即使有,有必要花费15亿去打造吗?有必要花费1.8个亿去凭空建设一座“诸葛亮城”吗?即使打造出来,也不过是一座仿古建筑的大集合而已,能有多少文化的意味呢?

    文化不是打造出来的,而是沉淀出来的。文化的沉淀绝非一日之功,甚至也不是一代人之功,而是需要几代几十代人的积淀。但是,急功近利的地方政府,谁能等得了那么久?综观近些年“名人故居”之争,争来争去,都逃不过一个“利”字,大拆大建,都是缘于官员的“政绩”冲动。硬生生打造出来的“文化”和“故里”,能不能有持续的生命力,未来会不会不仅带不来收益,反而成为当地百姓的负担,也是一个未知数。老百姓最需要的是把日子过好,这么多钱投向民生该多好?至于“名人故里”,有遗迹的,就把它保护好,没有的,何必硬生生地造一个出来呢?15亿,如果全部投向教育,说不定还能培养出一个现代诸葛亮来,可惜现在却都被换成了钢筋水泥。(张楠之




责任编辑: 周岳景来源: 北京晨报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