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争夺诸葛亮故里 被指15亿建仿古建筑大集合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4-19
|
理解
打造名人故里没错
如何包装才是关键
对地方政府打造诸葛亮故里,修建诸葛亮城,提出质疑可以,但是不必上纲上线,一味反对。事实上,不仅是山东沂南县,好多地方都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千方百计挖掘人文、旅游资源的事。与孙悟空这样的虚拟名人相比,诸葛亮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与某些地方争夺名人故里不同的是,诸葛亮的出生地有明确的历史记载。诸葛亮城也是真实的文物,并不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划定的“名人故里”炒作红线之内。打造名人故里,对历史文物进行修葺本身没错。如果没有历史上的修建、维护,诸葛亮故里恐怕只能从历史故事中寻找意象了。
诸葛亮故里不是不能包装,如何包装才是问题的关键。在包装“诸葛亮故里”之前,有这么几件事要做。第一就是充分论证包装“诸葛亮故里”的必要性与包装方案的合理性。测算包装名人故里以后的旅游效益与社会效益,看看砸下真金白银能否获得合理回报。第二,广泛征求并尊重民众意见,特别是当地百姓意见,看看民意价值取向到底如何。第三,就是建设程序与建设资金合法性的问题。在保证民生投入与公共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打造诸葛亮故里,从项目立项到资金预算都要经过人大审核、同意。不能由少数领导与一、两个部门拍脑袋决策。
如果有关部门真正尊重了民意,理清了“诸葛亮故里”包装的一些具体问题;如果打造诸葛亮故里,真能提升地方形象,增加旅游收入,为当地百姓带来福祉,我看舆论不妨给予理解与宽容。(胡艺)
追问
会不会变成盲目投资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荣誉感,每个地方的居民,也打心底里期盼自己的老家“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成为历史名人的故里。但是问题是,争“诸葛故里”本身没有错,不等于地方政府斥巨资来争就正确,动辄斥资几亿,也难免因为缺少科学地论证,而导致投资的盲目。更可怕的是,这是政府的投资。
任何一项文化产业,从项目的论证,到项目的确立,到投资的到位与地皮的设定,都必须要有专家与投资者的计算。多少年能收回成本;对地方GDP有多大的贡献力;投这15亿元时,有没有经过纳税人的同意;有没有通过合理的财政预算;事后有没有审计;花钱过程是否透明……所有的问题,都比争诸葛亮故里本身更加实际。
上述问题没有给公众一个答案,地方政府就盲目上项目这才是花15亿争诸葛亮文化旅游区的根本症结所在。权力的盲目,或者导致重复建设,或者导致地方政府背负上沉重的债务。举一个镇政府的例子:河南灵宝豫灵镇因为盲目投资,已经负债一亿多元。比它更高、手笔更大的政府部门,若负债真是不敢想象。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曾表示,“要防止出现地方政府为刺激经济而推出的庞大投资计划,变成单纯追求政绩的不良现象。”有的时候,地方政府在大把的钞票与一些热闹项目面前,很难保持一个理性的判断,这样也很难避免权力的盲目投资。(王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