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冶:冶都转型的三个“18%”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5-05
|
湖北日报讯 记者周志兵 毛光勇 通讯员李景坤 程良友
古代先民的“大兴炉冶”,成就了大冶之名。
因矿而兴的大冶,在资源渐近枯竭之际却因矿而惑。
作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湖北大冶近年来成功实现城市转型中的跨越式发展。
去年,大冶市地方生产总值251.08亿元,湖北省县域经济排名位居第3位。最令人振奋的是,与5年前相比,全市采掘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下降逾18个百分点,加工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畜禽养殖加工业占农业产值比重均提高了18个百分点。“这一降两升,集中体现了大冶经济转型战略的成果。”4月2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大冶市委书记傅继成如是说。
从“地下”到“地面”的主动转型
有着三千年矿冶历史的大冶,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铜、铁矿生产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大自然赋予的地下矿产资源,“一矿独大”的大冶富足殷实。采选业和矿产资源加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均长年达到70%左右,最高时达80%以上。
然而,从高峰到低谷似乎只在一瞬间。统计显示,大冶市近年铁矿、铜矿、煤矿的开采量比最盛时期下降50%以上,矿产资源面临枯竭。
在主导产业的衰退中,5万多资源产业工人失业,矿山周边的失地农民多达4万余人,还留下了80多处塌陷区、200多个排放“三废”的厂矿企业和170多座大小尾砂库等生态难题。
曾经的优势,成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资源趋向枯竭的大冶何去何从?
2006年6月,大冶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转型问题:按现有储量,铁矿石还能开采15年,铜矿石可开采30年,矿卖完了怎么办?全市税源,采矿业占58%以上,这样的结构还能支撑多久?
会上形成一致共识:经济转型刻不容缓,“早转”柳暗花明,“不转”山穷水尽。
接下来的大冶市第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实施“经济转型、开放接轨、文化提升、环境创新”四大战略,迈开了向资源情结挑战、主动实施转型的关键一步。
2008年3月,大冶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与绝大多数城市的“被”批准不同,大冶的姿态是主动申请,主动要求转型。
决心坚定,一往无前。但是,转型的方向在哪里?
大冶积极借用“外脑”,广邀国内顶级专家献计献策,编制《资源型城市湖北大冶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规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全市经济转型立足“三个延伸”:资源型产业由地下向地面延伸;优势产业由中端向上下游延伸;主导产业由单一资源型向多元化延伸。采取“三步并进”:引导传统产业高起点改造提升;支持新兴支柱产业集群发展;引进接续替代产业快速集约跟进。
把获取财富的目光从“地下”移向“地面”,这一历史性的观念转变和路径选择,揭开新大冶的新篇章。目前,大冶市已形成机电制造、新型建材、饮品食品、纺织服装等四大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51家,接续替代产业产值5年来年均增长25%以上。“地下”空了,“地面”实了。同时,大冶的节能减排主要指标自2007年实现首次下降后,连续3年持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