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中国网县域经济专栏首页>>县域播报

湖北大冶:冶都转型的三个“18%”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5-05

    “三张牌”透出满园春色

    告别恋矿情结,大冶巧打三张牌:打造工业新区、镇域经济支撑、推进现代农业。

    大冶将经济开发区城北新区的建设定为“一号工程”,4年来投资30亿元开发新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逐步完善。

    许多大冶市民对去年8月10日的盛况记忆犹新。当日,总投资达26亿元的16个项目,在城北新区同时奠基或投产,涉及新型建材、机械装备、电子科技、纺织服装等多个产业。

    目前,城北新区一期10平方公里已经建成,二期10平方公里已拉开基本框架,共引进项目131个,总投资额达108亿元。整个园区建成后,预计实现年产值300亿元以上,安置劳动力3.5万人,成为大冶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09年,大冶市经济开发区位居全省县市(区)开发区综合实力首位,去年进入“全国县市百强开发区”行列。

    一枝独秀不是美,满园春色透芬芳。

    大冶强化镇域经济支撑,确立“一乡一主业,一镇一品牌”的发展方略,特色乡镇亮点纷呈。

    矿产大镇陈贵镇,布局铸造制造业,引进雨润集团带动畜禽养殖业发展,开发特色花卉苗木产业和小雷山旅游业;灵乡镇以远成钢铁、武汉重冶、武钢轧辊等重点企业为龙头,打造全省最大的“特钢模具”制造基地;殷祖镇提升园林古建品牌,仿古建筑材料行销全国;金牛镇立足做强服装产业,逐步形成商贸特色……

    近年来,大冶打造各类专业产业园区7个,引进全国五百强和行业前三强企业8个,南京雨润、中粮集团、航宇集团等大批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据统计,全市14个乡镇(场)、街办,其中6个实现财政收入过亿元。

    工业强市不忘农本。发展现代农业,赋予大冶经济转型新气息。

    大冶积极探索现代农业转型,形成园区带动型的“雨润模式”、公司+基地型的“鑫东模式”、大户带动型的“侯安杰模式”、土地入股型的“祝山模式”、基地联农户型的“富农合作社模式”等5种路径,大步迈向组织化、集约化。初步形成禽类、饮品、蔬菜、水产品和肉食品等五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由5年前的1家增加到29家。仅劲牌公司,去年就实现销售额36亿余元,纳税7亿元。

    服务能力:核心竞争力

    大冶的城市转型,曾引来国内多个城市考察学习。

    傅继成骄傲地说,城市转型获得了国家政策支持,但根本还在于自我发展。大冶经验最难复制的,是实干、服务的人文环境。“仅靠优惠政策吸引投资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善于服务企业,善于为市场主体解决‘瓶颈’问题才是核心竞争力。”傅继成表示。

    大冶推行经济、机制、生态、社会、文化“五位一体”的全方位转型,逼出干部的紧迫感、拼搏心,逼出思想观念的转型、能力素养的提升。

    政策引导能力,是首要“功力”。2006年起,大冶宣布不再引进外来矿山企业,不再新吸纳矿老板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这是官方发出的明确而强有力的转型信号。

    一批富有的矿老板,资金投向迅速转移至制造业及第一、第三产业。过去最大的6家炼铁厂纷纷拉长产业链条,转向高附加值产品加工,亮闪闪的金属制品构成新的“银色板块”。

    劲牌公司是大冶的名牌企业,但原料供应、产业链配套能力一度是制约企业做强做大的短板。在政府协调、定向招商后,劲牌产业集群企业已达105家,去年相关产值突破50亿元,并带动了市内外粮食、药材等生产基地蓬勃发展,成功实现双赢。

    专业化招商也取代了曾经的“全民招商”模式。全市共组建22个专业招商分局,驻重点区域招商,明确新兴接续产业、高新技术等重点,引资质量明显提升。去年,完成招商引资项目203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达32个。

    常态化的优化经济软环境行动,更全方位提升了政府服务质量。山力兴冶薄板项目投资30亿元,仅用一年就建成投产;还地桥镇金桥工业园从征地拆迁、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到6个亿元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只用了11个月时间。

    大冶市优化发展环境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市纪委正在起草出台“加强纠风治理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考核办法”、“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环境监测考核办法”、“群众投诉举报制度”等,将“优化”工作进行到底。

    某种意义上,当前政府服务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成败;精神区位的差别,决定了经济区位的差异。

    三个“18%”,只是大冶成功转型的第一步。古老的冶都,已将争创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视为新的目标,扬鞭奋蹄。




责任编辑: 周岳景来源: 荆楚网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