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中国网县域经济专栏首页>>县域观察

江西南昌县:一个“全国百强县”的民生答卷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5-13

    民生保障“百强县”里的民生之歌

    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同步推进,彰显着南昌县的战略智慧。而经济发展后,倾力改善民生,实现民生的全保障,却又体现出南昌县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社会管理思维,也即是经济发展越快,百姓居民便能享受到更为完备的保障服务。

    “十一五”期间,南昌县累计直接投入民生工程资金13.5亿元,全县居民在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享受到的保障和服务,无论深度还是广度,均大大超过“十五”期末。

    2010年,全县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1万人,分别是“十五”期末的2.7倍、2.2倍,“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达到100%。

    同时,南昌县还顺利成为全国第二批新农保试点县,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和职工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分别是“十五”期末的1.7倍、1.7倍、2.9倍、1.1倍和3.8倍。养老保险基金征缴2.51亿元,居全省第一;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10.6万人;城镇低保标准从“十五”期末的每月150元提高到260元,农村低保标准从最初的每月80元提高到120元。

    在教育方面,单是2010年,便为11.5万名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为2146名贫困初中生补助生活费161万元,资助2139名家庭经济困难高中生186.6万元,向960名中职学校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144万元,为549名考取大学特困家庭学生发放一次性补助274.5万元。在“十一五”期间,南昌县城乡教育一体化得到全面推进。期间,全县共投入资金9156万元,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110个,改造危房13万平方米,新建面积14.3万平方米;启动了新莲塘三中的建设,基本完成了莲塘四小的建设,东新学校一期也竣工并投入使用。

    在医疗卫生方面,“十一五”期间,南昌县财政出资,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18所,村卫生所255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33.9万人次、2.88亿元;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所有乡镇卫生院铺开,看病难、看病贵等难题逐步得到缓解。

    此外,“十一五”期间,南昌县在全力推进高品质商品住房建设的同时,向748户家庭提供了经济适用房,为1907户5028人发放廉租房配租租金291万元,初步实现了辖内住房困难户住有所居。

    全方位的民生保障之策,为全县居民唱响了一曲和谐温暖的民生之歌。

    文化共享“软实力”打造“幸福昌南”

    兔年春节之前,南昌县采茶剧团团长周天兵为来年正月的演出安排犯了愁:蒋巷、昌东、八一……从正月初二到元宵节,剧团的演出档期都全部排满。受多元化生活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南昌县采茶剧团和全国大部分县级剧团一样,演出空间日益狭小,甚至一度面临关闭。是政府的支持、剧团的改革,让剧团走出困境、起死回生,并让这一地方戏种重新温暖着南昌县人的心。

    在发展经济、推进社会建设的同时,扶持传统文化、传播现代文化、推广科技文化,成为南昌县提升全县“软实力”、打造“幸福昌南”的点睛之笔。

    同样为扶持传统文化,2010年,南昌县推出了首届民俗文化节,将滚铁环、跳城、打宝盖、打陀螺、踩高跷等充满童趣的民间游艺活动以及打年糕、制陶艺、做糖饼、捏面泥等传统民俗活动向全县城乡居民推出,让传统文化成为温暖、凝聚内心,丰富居民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

    而“谷雨诗会”、“澄碧湖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活动,则让全县群众文化更趋丰富。“图书赶集”等活动以及新创办的96家农家书屋,又为农村居民送去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与此同时,“十一五”期间,南昌县还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对塘南令公庙、三江镇秀峰桥、冈上普陀佛塔、广福唐永王古墓、幽兰东禅寺等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维修;创设了洪州青瓷博物馆;设立了年均1000万元的旅游产业发展资金,扶持、引导全县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正是因了强有力的“软实力”提升之策,近五年间,南昌县文化实力大为增强,分别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称号,县区文化进入了国家视野。

    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同步跨越,经济发展成果用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实现共建共享,全力增强“软实力”打造“幸福昌南”。在刚刚过去的五年间,作为“全国百强县”之一的南昌县,以自己的战略眼光与独特方式,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民生答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幅更为壮美的民生画卷也正大气铺展!

    熊军 曾艳芳 刘沅浩 记者杨建智




责任编辑: 周岳景来源: 大江网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