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中国网县域经济专栏首页>>县域观察

孝义:一个"污染标签"城市的"浴火重生"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5-16

    新华社记者陈忠华、王学涛

    2008年,山西省孝义市曾因污染严重而收到环保区域限批的首张“黄牌”。知耻而后勇的孝义市,以生态立市,探索转型发展。这个被贴上“污染标签”的城市变身为“环保模范”,连续4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市)。

    从“污染标签”到“环保模范”的蜕变

    “晴天看不见太阳,灰渣落地像下雨,一天到晚不敢开窗户。”孝义市梧桐镇中王村59岁的村民任栋提起几年前的污染仍心有余悸。那时候“厂在村中”,空气中满是呛人的味道,路上煤渣、尘土飞扬……

    孝义是全国首批50个重点产煤县(市)。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小洗煤、小炼焦等企业拔地而起。“焦炭市场好的时候,几乎一天起一个大烟囱。”梧桐镇党委书记薛厚华说,外地人形容孝义“烟囱比树多”一点儿也不过分。

    孝义市环保局局长杨郁玺说,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带来了污染严重、生态恶化苦果,孝义由此被贴上了“污染标签”,群众意见很大。

    由于焦化环境违法行为突出,山西省环保局向孝义出示了全省第一张区域限批“黄牌”。正是因为这张“黄牌”,当年经济总量全省第一、首次进入全国百强县(市)的孝义硬是被山西暂缓表彰,最后也没被表彰。

    孝义市委书记张旭光说,环保“黄牌”促使我们痛下决心,必须树立生态立市理念,一场治污大战在全市打响。

    “十一五”期间,孝义累计淘汰落后企业465户,削减二氧化硫3万余吨,城区二级以上天数由97天增加到354天,一级天数则从零增加到101天,空气质量显著提升,老百姓重新呼吸上良好的空气。饱受污染之苦的孝义市民说,现在敢开窗户了,也敢穿浅色衣服上街了。

    路修到哪里,树就栽到哪里。2006年以来,孝义累计完成造林绿化投资6亿元,带动社会投资10亿元,完成造林24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

    全长11.5公里的孝河是孝义的“母亲河”,3年前污水横流,如今变成了全市最美的绿色生态长廊,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

    2010年底,孝义撕去了“污染标签”,挂上了环保“奖牌”,被授予“(山西)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称号。

    大项目为转型插上腾飞翅膀

    孝义煤铝等资源丰富,长期以来形成了以资源开采、初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但“一煤独大”、粗放式的产业模式使得资源环境不堪重负,并引发了诸多矛盾和问题,经济转型迫在眉睫。而要实现经济转型,产业转型首当其冲。

    今年4月26日,孝义市经济开发区千万吨级新型煤化工基地暨金岩500万吨焦化项目奠基。未来2年至3年孝义将把现有的22家焦化企业合并为5家,建成千万吨级新型煤化工业园区。

    这是孝义大项目带动战略的一个缩影。孝义提出了“产业大转型、园区大布局”的思路,依托丰富的煤铝铁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和延伸,力争形成煤焦化、煤电铝、煤钢铁等几大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如煤机制造、汽车零配件制造等现代制造业等。

    截至目前,全市总投资690亿元的161个转型骨干项目,已有131个开工,64个建成投产。

    与以往“捡到篮里都是菜”的招商理念不同,如今孝义更重招商质量。在已开工的18个亿元以上新兴产业项目中,有4个代表了国际一流技术水平,有2个代表了国内同行业最先进技术,有4个为国内县级市首家引进。如丰田4S店、沃尔玛连锁超市项目等。

    孝义的三产比重已由“十一五”末的2.5:70.9:26.6,调整为目前的3.4:60.4:36.2,一个主导产业发达、新兴产业多元、三次产业协调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2010年,孝义市财政总收入突破5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稳居山西省县域经济第一位。




责任编辑: 周岳景来源: 新华网山西频道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