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书马同柱 挺起太行山下村民的脊梁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5-23
|
马同柱每年春节去姐姐家拜年时,同样要绕道而行,深受其苦。2003年春,马同柱与妻子李果芹商量后,横下一条心,决定自己修路。他通过朋友关系,请来铲车、挖土机、推土机,亲自督阵,奋战四个月,耗资60万元,一条长0.8公里,宽6米,高5米,2条大涵洞的“明星”路完美竣工。两岸村民奔走相告,欢呼雀跃,齐声喝彩,共享那一刻幸福时光。
这一善行,在当地引起轰动并传为佳话。邯郸电视台记者李延军,闻讯赶来采访,但一向低调的马同柱,却回避了,不愿将此事报道出来。他说:“我也是受益者,这点事真的不值得一提。”
2005年,邯郸县委、县政府、邯郸市妇联举办活动,名曰“春蕾计划”。主要号召全县成功人士救助本县境内的贫困女生,解决因家庭困难,交不起学杂费的女生们就学问题。马同柱闻讯,第一个慷慨解囊,捐款二万元,交给组织者,使部分失学女童重返校园。受到资助的学生们,纷纷写来感谢信,用稚嫩的笔触,表达自己的感想,颂扬马同柱的大恩大德。东部村六十多岁的李大娘,牵着孙女,特意寻到马同柱的家,当面言谢。小姑娘那饱含真情地一跪,那一串发自肺腑的稚气童声:“叔叔,我又能上学啦!您是好人,长大后,我一定也做您这样的好人。”让马同柱心酸之中,又充满欣慰。
停驷头村,共有460户,1680人。连续八年春节,马同柱个人出资,以村委会名义,分送给每户一桶油。(有70岁以上老人的家庭,另加一袋大米,一袋白面。对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则加封一百元红包。)送去亲切的问候和春阳般的温暖。
马同柱的私车,是全村村民的公用车。谁家有红事或白事,只要一声招呼,立马上路,无偿提供方便。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马同柱始终坚持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他的真心真情,他的善举善行,得到全村村民的认可和崇敬。
78岁高龄的薛香永老大娘,为表达马同柱对自己的恩情,主动组织全村孤寡老人,凑钱买来砖和水泥,个个参与动手,在附近的山上,建了一座“功德”庙。每月初一或十五,老人们结伴去庙里烧香许愿,祈求上苍保佑马同柱一年四季平安健康。薛香永大娘动情地说:“我们这些没用的老年人,今生报答不了他的恩情,只有用此举,来表达我们最真诚的心愿,最崇高的敬意。其实,我们也有‘私心’的,那就是祝福马同柱平安健康,我们这些孤寡老人的晚年生活便有保障呀!”
薛大娘这一番朴实无华的内心话,代表着停驷头村所有老人们的心声和愿望,也彰显了马同柱致富后一直不忘乡亲,扶危济困的崇高品德和高尚情操!科学经营 人性管理
停驷头村,属半山坡丘陵地带,一年四季分明,村中景色秀美,是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2007年,村办企业砖瓦厂,由于经营管理松懈,一直亏损,面临倒闭。无奈之中,村委会集体决定,将砖厂承包出去。马同柱在全村公开招标会上,以85万元的高价,一举竞得砖瓦厂的经营权。
马同柱竞标砖瓦厂成功后,采用“科学经营 人性管理”的八字方针,迅速打开被动局面,使砖瓦厂运营走上正轨。
砖瓦厂就业人员100多名,基本来源于本村村民和周边地区村民,也有少数慕名而来的外地民工(河南、江西等),工人平均工资千元以上,每月8号开支,从不拖欠。当地民工最称赞马同柱的管理方式,因为农闲干,农忙走,农活、挣钱两不误的新模式,确实给村民们最佳的自由和方便,解决了村民们被长期困扰的后顾之忧。
砖瓦厂炊事员刘付珍,已过花甲之年。提起马同柱,她便抑制不住自己激动之情,眼泪如断线的珍珠,扑簌簌往下掉。她丈夫五年前得了癌症,是马同柱出资帮助病人住上医院治疗,并经常前去探望,捎上新鲜水果及营养补品。刘付珍丈夫归西后,马同柱又亲临现场处理丧事,并送上慰问金,直到亡人风光下葬。刘付珍一边不断地用手擦拭着泪水,一边滔滔不绝:“小马人真是太好了,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报答他,只有用心煮好饭,完成自己的任务,才觉得心里好受点。如果用分数来衡量善人的标准,我给他打110分。”
工人马建国,是河南安阳人,来砖厂工作几年了。期间,在他父母病重时,需要回家乡探望,马同柱亲自驾车送他去火车站。临别时,马同柱除买些礼品外,又塞给他几千元钱,表明自己一份心意。马建国当场感动的泪眼汪汪,心想:自己遇上了天下最好的老板,真乃三生有幸啦!马建国说:“我们工人谁家有困难,他都主动帮助,在这里干活,我心里特别踏实。” 注重教育 尊重人才
2008年—2009年,受人尊敬,人人称颂的马同柱,在停驷头村全体村民的拥戴声中,先后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这两副沉甸甸的重担。
上任后,他更是把村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牢记宗旨,不辱使命,敢想敢干,敢为人先,全心全意,尽心尽力地为村民们服务。
马同柱非常重视和支持本村的教育事业。他深谙:“知识就是财富,知识能改变人的命运”这其中的奥妙真谛。他全方位投资人力,物力,财力于停驷头小学,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停驷头小学,坐落村中央,现有学生140名,教职工13名。2008年,在马同柱的号召带领下,集体投资8万元,为学校买回锅炉,保证冬天供暖。平常锅炉维修,学校用水,用电,费用都由马同柱承担。09年冬天,格外寒冷,学校锅炉突然发生故障,不能继续使用。马同柱闻讯后,亲自出资买来炉子和蜂窝煤,每个教室装两个取暖,深怕孩子们挨冻,耽误了学习。11月19日,一场大雪封了校路和校门,马同柱为了不让孩子们停课,亲自驾铲车,推雪开路,扫除障碍,然后欣慰地看着孩子们欢喜雀跃地走进课堂。
每年教师节和春节,马同柱风雨无阻地来到学校,送去慰问金(每人100元),奖励老师。老师们在感动之中,将这份真挚的情意,转化为动力,更好地教学育人。
停驷头小学校长李俊岭,提起马同柱,情不自禁地竖起了大拇指。他说,学校能够保留并发展,马同柱功不可没。前年,县教委为整合全县教育资源,不少中小学兼并一起,停驷头小学同样面临撤消的危险。马同柱不断和县教委领导沟通,陈述停驷头小学处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位置,如果取消,弊大于利。“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马同柱软磨硬泡,用自己一片真情和痴心,打动了县教委领导们。学校保住了,村民们乐了,孩子们笑了,朗朗的读书声一直回荡在停驷头小学每个角落。为党分忧 为民解难
“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马同柱上任伊始,便暗自立下誓言:一定为村民谋福利,带领村民共同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
2010年春天,马同柱召开村支部会,同党员、干部一起,讨论关于将村中路面硬化和道路畅通等问题,得到了大伙的肯定和支持。于是,一场美化村中环境和道路的攻坚战打响了。在上级领导们的关怀下,在党支部成员宋守宪、张会科、马国强的大力协助下,马同柱带领全村村民埋头苦干,奋战几十个昼夜,终于胜利完成工程任务。从前的停驷头村,是“风天满街土,雨天满街泥。”村民们出行十分不便。如今是,道路平坦、宽敞。尤其是路灯的安装,到晚上齐放光明,流光溢彩,更衬托出夜空下的山村,美丽之中蕴含着一份祥和与恬静。
这项工程,共硬化路面11000平方米,总开销60多万元,属村集体建设工程,但其中6万多元的资金缺口,是马同柱个人掏腰包填补的。
马同柱一心一意地带领着村民们走共同致富的道路。他亲自去山东寿光、河北肥乡蔬菜基地考察,去河北农科院学习取经,拜访专家教授,回来号召村民们发展养殖业(养兔、养鸡、养鹅),倡导学习种植大棚蔬菜技术和种植蘑菇技术。为此,他特意在河北邯郸市近郊区农村租块实验田,进行科学试验。学成后,他将此项技术带回村中,传授推广。当年,村民们便喜获丰收。
马同柱,是全村人们心中的偶像,是停驷头村所有人提起都为之自豪和骄傲的人物。村民们崇拜他,敬重他,是因为他的无私和奉献精神。
2009年11月19日,一场罕见的大雪降临在停驷头村。雪足有一尺多厚,道路被覆盖掩埋,人们出行极其艰难。
偏偏这时,村民范文进的老伴突发心脏病,骤然离世,安葬成了最大的困难和问题。老范和亲友们悲痛之中,都束手无策,不知怎么办才好。有人提议说,找马书记吧,兴许能解决问题。当时,马同柱在邯郸市办事,因雪大便住在儿子家里。接到老范打来的求助电话后,马同柱没有思考,忘记个人安危,立即动身,驾车从市里摸索着回到村里。熟悉情况后,迅速安排人手,从武安市买回棺材,捎回筹办丧事所需用品。
出殡那天,马同柱亲自驾着铲车在前面开道,小心翼翼地铲除积雪,为后面拉着棺材的灵车----拖拉机,扫清障碍,保证其顺利前行。那是一幅悲壮的画面,也是一组感天动地的场景。
在马同柱的精心安排和指挥下,丧事圆满结束。范永进被马同柱舍生忘死的行为所深深打动,单膝跪下后,范永进老泪纵横:“马书记,你是我们村里人的主心骨啊!这份恩情,这辈子我没齿难忘。”马同柱真情回应:“村民是我的父母,我是村民的孩子,我所做的一切,都因为我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就是马同柱,一个真实,令人敬佩的马同柱!一个倍受停驷头村全体村民衷心爱戴的马同柱!
后记:调研结束,我们依依不舍的告别了停驷头村。自从马同柱当上村支部书记后,停驷头村被邯郸市评为计划生育先进村、被邯郸县评为捐资助教先进村。一路上,关于马书记对停驷头村今后的工作规划和设想,一直萦绕在我们的脑海。一是建大型秸秆沼气站,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利国利民。二是兴修水利,引水上山,解决村民用水问题,增产增收。三是2000亩荒山实施绿化,种植多种水果树,使荒山变为花果山。
我们坚信:在马书记的带领下,停驷头村一定能实现这三个目标。停驷头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编后语:马同柱,是优秀共产党员,是邯郸县11届、12届人大代表,是邯郸市劳动模范。这些殊荣,是党和人民赋予的,他当之无愧。在他作为普通百姓的几十年中,始终一心向善,扶危济困,努力为村民和社会做着力所能及的实事和好事,堪称道德楷模。近几年,他所率领的党支部,在基层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作为村官、人民公仆,他更是勤勤恳恳,公而忘私,不畏艰辛,不辱使命,任劳任怨,践行宗旨,忠诚地履行了一名村干部和优秀共产党员的职责。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又一曲一心为民、感天动地的时代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