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中国网县域经济专栏首页>>县域人物

李水清:新农村致富领头人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5-30

      他面容和善,为人真诚,精神饱满,神采奕奕,走起路来当当作响。超短的平头已经被风霜染上了白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仿佛告诉人们有使不完的劲。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凭借着一份责任和感动,担负起2400名村民致富的重任;他,头脑灵活,吃苦耐劳,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开办企业和工厂、将村民带上致富路;他,高瞻远瞩,作风踏实,一心为民,凭着一身正气,为乡亲们创造了一个和谐美好的城乡村。
    他就是武汉市化工总公司建设乡向家尾村发家致富的领头人,人民的好书记李水清。
放眼勾画蓝图景
    20年前的向家尾,是一个一穷二白的村庄。靠天吃饭的向家尾人,有时连肚子都填不饱;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道路,阻隔了向家尾与外界的联系;低矮、狭窄的瓦砾房成为村民的栖息地。
    1988年,上任伊始的李水清,面对如此贫穷的向家尾,心如刀割。面对村民的投票,心存感动。他知道,村民既然选举自己当村长,是出于对自己的信任,所以自己一定要干好,对得起百姓。
    怀着一份感动,李水清深知,要干得好首先就要让村民有饭吃、有房住。为此,他一边苦思冥想向家尾的出路,一边马不停蹄的走街串户、蹲田地、跑市场、走访其他兄弟村庄,寻找向家尾的优势与市场的结合点,探索向家尾致富途径。
    一趟趟的奔波、一次次的否定、一点点的努力,一幅向家尾致富图慢慢隐现在李水清的头脑中。要想尽快带领村民走出贫困,只有发展集体企业,结合向家尾紧邻武钢的地缘优势,与村民代表商议后,李水清果断地做出建冶炼粉厂的决定。
    执行总是比决定复杂得地多,前行的道路是如此曲折。一穷二白的村支部不可能有资金支持自己搞事业,求安稳的村民抱着怀疑的态度抵制建冶炼粉厂。据当时一起参与建设冶炼粉厂的村民回忆:“因为是第一次搞工业,村民不理解的居多。认为李书记是穷折腾,是空想。”面对村民的质疑,性格倔强的李水清没有退缩。他知道,村民致富的愿望是强烈的,事实胜于雄辩。只要有效益,村民会理解的。面对资金的短缺,他跑信用社、走亲访友,多方筹集,终于拿到了第一笔投资资金。顶着压力,在建冶炼分厂的日子里,李水清天天泡在工地里,跑前跑后的奔波。老天不负有心人,冶炼粉厂开工了。借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冶炼粉厂的效益一天天见好。以前的质疑没有了,村民的口袋里开始有钱了。
    看到村民一天比一天好,李水清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继续带领村民修建了石灰厂、制氧厂。
    “李书记是干实事的人。”这是村民们由衷的赞叹!
惠民铺就致富路
    将向家尾集体经济这块蛋糕做大后,如何进行合理分配?如何将发展的成果惠及到每一个村民,让向家尾真正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李水清将带领村民致富、让全体村民享受发展成果作为自己的信念。李水清坚持把集体企业赚来的钱,用在村里公益事业上,集中解决群众想办、一家一户又无力办成的事情。要想富先修路,为了巩固发展成果,村里出资修建了平坦的水泥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村里出资修建了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村里出资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安路灯、通自来水、接网络,让农民真正享受城里人的生活。
    看到村民因病致就难,看到村民老无所养、看到村民精神生活贫乏,李水清高瞻远瞩,迎合时代发展潮流,引导向家尾建立起“立体民生”保障体系。挨家挨户的劝说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参加养老保险,建立村级文体馆、农家书屋,使农民 “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居有所乐”。
    对于村里的部分贫困村民,李水清时刻惦记着。没有他们的小康,向家尾就不算真正的小康。于是,他成了村民朋友的知心人,成了村民们排忧解难的贴心官,时时都忘不了给人以温暖。了解到一组姓向村民因瘫痪而致贫后,李水清跑前跑后的帮他办理低保,每逢过年过节时,李水清总是惦记着他,拿着米和油送到他家里。了解到三组的小李考上大学因无钱交学费而放弃机会时,李水清主动送上5000元钱;了解到五组的王大妈儿女在外打工无暇照顾老人时,李水清时时牵挂着,帮着料理。




责任编辑: 县域经济来源: 人民日报《京华周刊》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