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杰出人物专访---“可爱的吴礼明”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6-13
|
吴礼明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是世界名著,他读了又读。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他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级里朗读和宣讲。高中时期,他从诸多中外名著中领会了人生的真谛:人生唯有奋斗才会有成功。
1984年冬季,他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特种兵。一次,部队组织看电影《董存瑞》,要求有关中队指导员每人写一篇观后感,以鼓舞新战士从戎军旅岁月。刚入伍的新战士吴礼明却自告奋勇地连夜写了一篇充满激情的观后感。当几千名官兵再次观看电影时,广播中播放的正是吴礼明写的观后感,在官兵中产生了很大反响。后来这篇观后感还被放大张贴在军营画廊里。这篇读后感为他后来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奠定了基础。很快,《人民海军报》就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接着,他开始给驻地的上海《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报刊投稿并不断被采用。
1986年,某扫雷舰部队要执行一次特殊任务,吴礼明随军舰采访。经过一个月风急浪高的海上生活,他随军舰横跨东海、黄海和渤海,写出了15篇不同题材的新闻稿件,发表在军内外报纸上,成为部队的“多产记者”。他受到部队首长的表扬,并被推荐到复旦大学新闻专业进修学习。
1989年,吴礼明即将服役期满,当时的《中国合作经济报》领导抢先一步,把他要去担任记者。
从此,他开始涉入报业,曾先后担任过《中国信息报》、《国际商报》、《中国城市经济》等多家中央媒体记者、首席记者、主任、主编、副社长、执行副社长,均获得时为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新闻记者证》,见证了中国报业20多年来的发展过程。
2004年3月5日,吴礼明获得高级职称。2007年12月,在“纪念第8届中国记者节征文大赛组委会”上,2万多字的《媒业奇将吴礼明》一文名列榜首,获媒体组一等奖,吴礼明本人获“传媒行业突出贡献奖”。
吴礼明曾采访过4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15位以上省长、省委书记,400多位市委书记、市长,5000多位不同行业的企业家。曾出版过《大地魂》、《世纪末风潮》、《走向21世纪》等5本专著,计110多万字。专著《向世界说明》(上、下)被新华社——新华出版社作为“品牌书”呈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国家有关部门和中央领导同志。
《今传媒》杂志认为,吴礼明提出的“三三四”新闻采访新法,在新闻界具有推广的价值,曾把吴礼明作为2008年第1期《今传媒》杂志封面新闻专家推出,并配发《慧眼识得城市魂》的长篇报道,吴礼明被报道称为“著名记者”、“专家型记者”。
从1995年开始,吴礼明对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新闻政治学、新闻心理学、新闻伦理学进行了研究。他就如何做好学者型记者的问题,请教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学博士生导师宁树藩先生。宁教授强调记者要加强基础知识和理论素养以及科学分析能力,要注重实践、利用记者的优势、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的论述,给了吴礼明很多启示。
吴礼明当时就意识到,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我国也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阶段,大量新的、不熟悉的问题不断出现在面前,要求他们认识,而21世纪又将是科学知识快速发展的世纪。以反映和推动社会发展变革为职责的新闻记者,在21世纪最迫切需要的,就是不断以现代科学知识与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做不到这一点,所谓新闻敏感性也将是一句空话。新世纪是更加开放的世纪,世界新闻界的竞争将更趋激烈化,这种竞争表现为多方面,但智力竞争将成为一个焦点,因此,“学者型记者”正是目前和今后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