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板村官"投资农村 推动公共工程建设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1-08
|
对于此举,裴春亮收获的有赞许也有质疑。
最多的是口碑说。其实在当时当地,裴春亮并不是最有钱的,为什么就他愿意掏钱买口碑呢?
另一个说法是报恩。对此裴春亮很认同。据说,裴春亮16岁时父亲去世,家里连买棺材的钱都拿不出。当时的村支书让人砍了村口的两棵老树做成棺材,乡亲们凑米凑面帮他安葬了父亲。是乡情,让他熬到了出头的那一天。2005年裴春亮被缺席选为裴寨村委会主任,还是这份乡情,让他从开始拒绝到最终答应。
种种质疑背后,有一个潜台词:投资农村是不经济的。
的确,传统农业若不引入外来投资或现代技术,无疑是低效率的。现实亦是如此,农村长期处于人口、资本、土地的净流出状态,反过来又遏制了资本和技术进入农村。裴寨村所在的张村乡是省级贫困乡,要想立足本地改变落后面貌,有两条路可以走:农村工业化或农业现代化。无论走哪条路,外来资本的注入都必不可少。
现有条件下,什么人愿意来农村投资?
裴春亮让自己成了这样的人。他出资、村民出工修建引水提灌工程、田间水泥路,甚至包括免费供村民使用的收割机、播种机,前前后后投资1000多万元。这笔投资的收益是明显的,以往,十年九旱又浇不上水的裴寨村,一亩地(主要种植玉米和小麦)的收成是三四百斤,如今普遍提高到七八百斤。
如果换成不相干的企业家,这些收益还不够有吸引力。而裴春亮的特殊性就在于,他既代表了外部经济因素,同时对农村又有着情感和文化上的天然认同,愿意降低收益或承担一定风险投资农村。
把有回馈意愿的企业家放到村主任位置上,激发“返乡村官”的责任感和骨子里的乡土情,对裴春亮这样的企业家产生了极大的正向刺激。“当村主任前,也曾以各种方式帮扶过困难乡亲,但从没想过有一天会有帮村民建新村的大动作。” 裴春亮说。
这种激励的直接效果,就是让“离土不离乡”在裴寨村成为一种现实可行的选择。裴春亮当上村官之后就开了一家水泥厂,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除了自谋生路的,都可以在厂里找到一份工作。不进城也能务工的乡亲,得以兼顾经济利益之外的情感需要、家庭观念、教育下一代问题以及生活尊严。
重建价值认同
农村创先争优有了助推力
从贫困线上挣脱出来的裴寨村瞄准了更大的发展。而实现更大的发展,除了破除观念束缚,依然需要破解资本制约。2010年4月,裴春亮又搞了一个大动作:和新乡银行联合创办了一家村镇银行,为农民创业者提供小额贷款。半年过去,第二家银行正在筹备中。
无偿捐款——个人直接出资——村镇银行,在投资农村的大目标中,裴春亮在探索着更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办法。
2010年,张村乡以裴寨新村为依托、将附近的其余10个行政村集中在一起建设的新社区,就是以群众自建为主,企业和社会帮建为辅,裴春亮也只是以个人名义每户补助10吨水泥,与当初裴寨新村的建设模式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