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板村官"投资农村 推动公共工程建设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1-08

    一个比较有象征意义的事件是,裴寨新村在大门边上竖了一面大镜子,上边写着几个大字:我是裴寨新村人。在裴寨村人看来,春亮书记帮忙盖了房,又捐资助了学,还为残疾人提供了生活补助,剩下的事说什么也得靠自己了。

    裴寨村出名以后,来来往往的人多了,裴春亮乐意看到乡亲们在行为举止方面的进步,但他更在意这些之外的价值认同:那就是教育村民“不等不靠不要”,积极找门路创业,一如他当年。

    少时辍学,奔走学艺,修过电器,开过饭店,推销过石材……艰苦磨砺意志也练就眼光。当初注册资本为1.5亿元的水泥厂如今资产已过10亿,旗下还有机械厂、酒店、化工厂,企业走上了多元化经营的轨道。

    成功有很多不可复制的因素,裴春亮只想在乡村重建一个理念。他把“辛勤劳动,致富光荣”刻在村口的“文化石”上,希望天天打这儿过的乡亲们能够将之铭刻心间。

    2010年,裴春亮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这些年先后荣获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道德模范等殊荣的他,最在意的“头衔”还是这个小小的村支书。在他看来,创先争优,首先要争要创的,就是领导一方乡土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今天的裴寨村人看来,有了春亮书记这个榜样,很多路子都可以趟一趟。心思活泛一些的,有人开起了小超市,有人办起了养殖场。2007年裴春亮建水泥厂时鼓动乡亲入股,当时不少人在观望,现在这种疑虑早就一扫而光了。

    而成为榜样的春亮书记和村两委班子还要费心为村民设计更多的“门路”。因为,“裴寨新社区预计要搬来1万多人,光靠我自己的工厂,毕竟还消化不了这么多劳动力。”

    老村搬迁新增的600亩地分成了工业区、商业区和高效农业区3大块。老村原址规划一条商业街,近一半商户已入驻,有了市镇中心的气象。对只会种田而没多少商业头脑的人,也给安排了出路,商业街边上的100座温室大棚正在建设中。此外,还打算继续成立两家股份制企业,预计可安置劳动力1000人。

    “我们的目标,不光是人人‘有房住、有钱赚’,还要‘有活干、有发展’。” 裴春亮说。

    重拾公共工程

    发展乡村经济有了动员令

    公共工程对农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经济上的价值,还有组织动员方面的意义。从重要程度讲,后者甚至要超过前者。

    就拿裴寨村来说,这里地处太行山脉,雨水稀少,地势又偏高,人畜吃水都只能靠村里唯一的一口老井。

    裴春亮返乡后,花850万元从百里外的太行水库引水上山,在村里的制高点修了一个容量为5000立方米的大水池,并铺设了11公里的管道到田间地头,裴寨村破天荒地实现了自流灌溉。这个水池被命名为“田心池”,附近十几个村的5000亩地也跟着受益。




责任编辑: 县域经济来源: 人民日报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