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板村官"投资农村 推动公共工程建设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1-08
|
据说,这套引水提灌工程建成以后,裴春亮自己都偷偷跑到“田心池”去哭过3回。今年3月,“田心池”第一次放水浇地,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赶来贺喜。
建这个工程,裴寨村全体村民一起上,前后奋战了两年。
也许并非有意,但返乡村官把钱首先投在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的公共工程上,其效果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据说,裴寨村的公共卫生,现在都是村民自发打扫的,根本不必动员。玉树地震时,裴春亮在北京住院,他打电话回村里:在村委会门口放一个捐款箱吧。没想到,村里从几岁的小孩到90多岁的老人,全都捐了款。
重设公共议程
基层民主赋予更多内容
裴寨村的这种改变,不单单是由于村民的道德水准的提高。
农村缺少公共议题,农民对公共事务不关心,是一些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普遍性问题。而村民更容易把这个问题理解成干部问题:“自己不会富,不能当干部;只会自己富,不是好干部。”经济能人重返乡村并全面参与乡村事务,提供了一个重开乡村公共议程的契机,当然,这同时也是一个挑战。
裴春亮上任时,村里没有外债,但也没有任何集体资产,村民无心参与集体事务,此前甚至连续两届都选不出村主任。
集体有了发展能力,村民手里有了钱,公共事务建设提上了日程。裴春亮提出“法、德、情治村”。村里有《村规民约》,党员有《党员手册》,村民自治从无事可议到凡事可商。“我们还要努力,让所有的乡亲都能有积极性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都有能力维护自身利益。”
现在,需要裴寨村“两委”协调的事情可就多了。比如说商业街的建设和管理事宜,比如说蔬菜大棚的分配问题,等等,这些都事关村民的切身利益。
不过,有些事还要依赖裴春亮的个人威望来推动。比如,以前村民们办红白喜事总爱攀比,造成大量浪费,村民们不堪其苦,但谁也不敢破这个规矩。裴春亮力排众议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定下6个菜的标准,不准大操大办,这才打破了陈规陋习。
当然,谁也不能保证裴春亮的决策永远是正确的,但目前裴寨村村民还离不了裴春亮这个主心骨。记者问了二十几位村民,他们都表示,如果裴春亮不当这个村官的话,谁来接手都干不好。
对这个问题,新乡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对这些热心基层、服务农村的返乡村官,组织部门有激励机制,同时也有成熟的管理制度。目前兼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以上职务的村官,新乡就有7位,他们之间“比学赶超”的氛围很浓,组织部门也经常找他们谈心,保证其健康发展。
“投资农村,大有作为。只要群众还需要我在这个位置上,我就会继续干下去。”裴春亮说。他相信,如果哪一天他不干了,肯定会有更合适的年轻人冒出来,比他干得更出色。
(记者 刘天亮 曲昌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