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平:突出主题主线 确保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1-12
|
从我国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实际出发,应着力通过优化三大结构,即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城乡区域结构,以消除、减缓“过度依赖”、“恶性重复”、“畸形差别”三种现象。要实现三大均衡:需求均衡、产业均衡和城乡区域均衡。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全面提升二次创新能力是现阶段发挥科技对发展方式转变支撑作用的根本途径。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强调,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这在共和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史上尚属首次。作为《建议》的灵魂和导向至少包含以下要点:其一,继续抓住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使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战略思想始终予以贯彻落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扎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应该看到,经历30余年改革开放,虽然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依然是在百位之后,属于发展中国家,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民生的保障与改善、文化道德水平的提升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均离不开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撑。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战略不能变,也不应该变。其二,发展必须提高质量,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即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发展方式的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此,必须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使之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必须强调的是,怎样才能使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依据《建议》精神,并从经济发展的直接过程看,关键在于做到三个坚持。
一、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这包括:继续扩大内需战略,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等等。
应该说,目前我国经济结构的突出问题就集中在由产业结构的三大失衡所派生的三种现象上:
首先,“过度依赖”现象。这是产业动力结构失衡所致。众所周知,产业运行、发展的动力来自三大需求,即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所谓“过度依赖”,一是在总需求结构中,过度依赖出口(我国对外依存度超过60%)。二是在内需结构中过度依赖投资,消费不足严重制约产业发展的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虽然增长较快,但消费率始终偏低且呈下降趋势。居民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1年的最高点52.5%下降到2008年的35.3%。我国消费率水平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一般在70%-80%之间),也低于“金砖四国”中的其他三国。2007年,巴西、印度和俄罗斯消费率分别达到75.7%、64.9%和67%,而我国当年最终消费率则为49%(参见高尚全:《在改革中凝聚转型新力量》)。